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9630
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1期
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
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

     一、引言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能力,是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创造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提高,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现象已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是,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这一最基本概念的理解却有较多争议,这影响了创造性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妨碍了持不同观点的研究者间的学术交流。

    要解决对“创造力”概念理解上的混乱问题,就要在给“创造力”下定义时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而不应该把创造力的本质与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混为一谈。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创造主体的人格特征、创造过程、创造环境、创造产品等。许多人采用的办法是在定义形式上侧重其一,而在具体阐述时兼纳其他,结果常常是在对影响创造力的某一因素进行解释,并不一定是在给创造力下定义。

    创造力是深藏在主体内部的品质,很难客观评量,无论人们取何种定义形式,最终难以摆脱创造产品观念的影响,因为创造产品以创造结果呈现,相对来说容易作客观分析。既然创造力主体在某一创造情境下进行的创造过程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要表现为创造产品,或者说创造产品体现了主体的创造过程,那么对创造产品创新程度进行分析无疑有助于发现创造主体的创造能力。然而,创造产品是在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上最终凝固化了的、静态化了的东西,从中很难洞察创造过程。詹姆士曾说过,人们只发挥了他们潜能的极小部分。创造产品只是创造主体发挥其创造力的一个外在表现,但具体发挥了多少创造力,则不得知晓,即无法确定其创造产品与创造力之间的确定关系。

    由此看来,创造力定义的困难主要在于如何理解“创造”。有人认为,创造是个体或群体生生不息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是贯穿始终的连续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及整个人格的转变。主体的每一阶段性相对转变可能使个体、团体甚至社会受益,即有创造性产品贡献出来。这样,创造力可直接定义为主体的创造能力。定义中的“能力”可理解为“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保证活动完成的必要条件。在没有相应活动的情况下,个体的能力总是内在于主体的。其中,曾经得到表现的能力叫“显力”,到目前为止从未得到表现而在适当条件下才能发挥的能力叫“潜力”。创造力就是过去曾经起过作用、当前正起作用、未来时机成熟时将要起作用的各种创造能力的总和。这个定义体现了创造主体发展的特点。而主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主体能否很好发挥创造潜力与主体人格息息相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创造力与人格联系起来,提出创造性人格,并把创造境界的提升看成是人格完善的标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样一种趋向:即创造力是一种多层面的综合体,应放在一种整合的框架中去理解;创造力是一种认知的、人格的和环境的层面的整合。

    德国汉诺威大学阿本(K.K.Urban)教授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创造性,除了要考察创造性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外,还要越来越多地考察可能影响创造性的诸多其他因素,如人格因素、环境因素。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创造性结构模型。

    二、创造性模型

    1.斯坦伯格(Sternberg)的创造力三面模型

    斯坦伯格使用问卷法研究了专家和常人对创造力的看法,结果发现公众的观念中有隐含的创造力理论。创造力的三面模型就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三面模型分别是指智力侧面、智力风格和人格特征。

    (1)智力侧面:是指创造力中可以用智力三重理论来解释的方面。智力包括三方面:与内部世界的联系、与经验的联系和与个体外部世界的联系。其中经验是个体内外世界发生联系的中介。

    与内部世界的联系体现为三种过程:A元成分:这是高级执行过程,用以计划、监控和评价个体的问题解决,规定了人所从事的活动种类。B操作成分:它用以执行元成分的指令。C知识获得成分:它在顿悟中显得尤为重要。

    与经验的联系体现在:智力成分可以在不同经验水平上用于问题解决。无论是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个旧问题,还是以旧的方式来看待新问题,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这就涉及知识在创造力中起的作用。人们首先要有知识基础,然后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或扩展它。当然,知识太多,也可能使人囿于现成的范式或观点,以至于不敢越雷池一步。故人们要想在某一领域作出创造性成就,他对此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但不能太多,即创造性工作要求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但并不以掌握为最终目标,目标是扩展和转换。

    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主要指改造现存的环境和选择新的环境。

    (2)智力风格:指个体对自己的智力的指导方式,是连接智力与人格的桥梁。对创造力来说,智力风格与智力水平都起着决定作用。智力风格以Stenlbe的智能自我管理理论为基础,把智能自我管理分为功能、形式、水平、范围和倾向五个方面,并用社会的行政管理功能和形式来类比智能的自我管理。

    (3)人格特征:Sternberg列举了7种人格特征:容忍悬而未决的情境、克服困难的意志、成长的意愿、内在的动机、中等程度的冒险精神、渴望得到认可和愿意为得到认可而努力工作。

    创造力是一个多侧面的现象,其中智力、智力风格和人格是三个最重要的侧面,该模型描述了这些侧面及其在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中的运用。但是,该模型只涉及可能导致创造行为的内部特征,仅考虑人的变量对创造力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2.阿本(Urban)的4P模型和创造性组合模型

    所谓的4P是指问题(Problem)、人(Person)、过程(Process)和产品(Production)。Urban认为,形成产品是创造的最终目的,而产品是依赖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过程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这里的人不只是进行认知活动的人,而是整体的人。这里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单向过程,而是多水平信息加工的过程。问题也是以一种开放的形式被审视,并通过不同途径达到解决的目的。4P相互作用,同时受到微观和宏观环境的影响。

    为进一步阐明观点,Urban又提出一种更具体的创造性模型——创造性组织模型。该模型包括6个元素,分为两组,一组叫主认知元素,包括发散性思维、总体的认知背景、特定的认知背景和技能;另一组叫主个性元素,包括动机、对任务的执着和对模棱两可事情的忍耐。他认为,这些元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而且,他特别强调,人们在看待这些元素时一定要与个体所在的认知水平、群体、社会甚至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Urban的模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关于创造性结构的非常直观的框架,该框架对于人们从整体上理解人类的创造性非常有帮助,能使人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创造性的多边含义。但该模型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它仅仅给出了构成创造性的各元素,而无法解释这些组成元素在多大程度上对创造性起作用,以及微观环境因素和宏观环境因素又通过怎样的机制作用于个体,并最终影响个体的创造性活动。

    3.施建农的创造性系统模型

    针对以上Urban的模型存在的不足,中科院的施建农建立了一个能较好解释上述不足的有关创造性的理论模型——创造性系统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创造性是智力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受到个体所在环境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个性,在本质上由创造性态度、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性产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组成,其核心是创造性行为,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习惯和创造性活动”。(见图一)

    为进一步解释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水平的关系和个体创造性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施建农又建立了一个亚模型。在亚模型中,个体的创造态度被设想为一个类似于开关式的机制。(见图二)

    该模型试图将创造性思维纳入认知活动中,且认为认知活动是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基础。该模型认为,在个体创造性行为中,个体创造性态度直接影响控制智力导入量的开关机制,而态度又受个体内外驱动力的作用;内趋力来自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好奇、执着等;外趋力来自外界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来自周围环境的要求、期望及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二是来自社会对个体创造性产品的评价,即社会反馈。

    该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有关智力水平与创造水平的关系问题,强调了个体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因而,该模型也不能解释有关人类创造性的所有问题,对于一些涉及创造性过程或研究技术上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地研究和解决:如环境对个体的创造性活动产生怎样的作用,怎样的人格特征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下面,我就谈谈这两方面的问题。

    三、创造力与环境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所谓环境,这里指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而不良的环境则会抑制创造力的发展。

    1.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代社会中,家庭的普遍形式是核心家庭。在这种家庭形式下,家庭的教育功能得到强化。有关家庭特征、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期望、出生顺序等对个体创造力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多。这些研究结果共同表明,家庭是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Getzels和Backson曾经比较高智商青少年与高创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结果发现,高创造力青少年的父母重视子女的诸如兴趣、价值、坦率等内部特征,家庭环境比较独立和自由,子女有大量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Bathe等人对表现出才能的120名被试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特殊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儿童的家庭,早年就开始为其在特殊领域的探索而提供物质和感情上的支持,在培养中注意引导、积极奖励,并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Mackinnon在对创造型儿童的父母的调查中发现,创造型儿童的父母一般有如下特征:(1)具有民主的宽容的而不是专断的行为风格和态度;(2)重视社会所要求的内部特征而非外部特征;(3)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社交能力较弱;(4)父母某方的特征与其同性别孩子的创造性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家庭中营造一种和善、温暖和民主的气氛,孩子在这种氛围中与父母建立积极的交流关系,他们会尝试着想出更新颖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独特。另外,父母的期望有益于儿童创造力的提高。

    2.学校环境

    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中,学校较之家庭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创造力发展、潜能开发的诸多因素中居主导地位。

    布拉弗德和李波特等人曾研究了4种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的教师及可 (杨意岚)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