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9634
一份神奇的契约(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1期
     行为契约法是应用强化和惩罚相偶联来帮助个体管理行为的方法。其操作步骤是:一是确定期待行为,这个行为必须是具体行为和动作。是客观可操作的,具有实际的契约意义。二是这个行为可以是非期待行为的减少,也可以是期待行为的增加或两者都有。三是规定衡量期待行为的方法,必须有证明期待行为出现或没有出现的依据。四是规定该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一般说,执行时间是一天还是一周,必须说清楚,否则契约就成了永远写在纸上的空文。五是确定强化与惩罚的方式。强化或惩罚的结果清楚地写在契约中,并确定由谁来实施。

    过去,运用行为契约法对青少年进行行为管理,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本次案例就是“尝试运用行为契约法改变电脑游戏行为”的成功案例。这种做法对于同种类型的网络游戏行为的矫正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电脑游戏迷的历史

    张晓,我校初二学生。当他妈妈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讲述他的“斑斑劣迹”时,多次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据张晓的妈妈讲,张晓从初一下学期开始打电脑游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人叫他,他就去玩电脑游戏。为了不让张晓去网吧,家里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供他玩游戏。可是张晓还是经常离家去玩电脑游戏,而且经常逃课,考试时随便写几个字就交卷,有时候甚至不交考卷。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了几分,数学考了10多分。为此,父母给他办了休学手续。后来又将他安插到另外一所学校临时借读。期间,他也没有停止玩电脑游戏。休学一年后,他降级来到现在的班级。开学没有多久,有学生约张晓玩游戏,他又去了,并且出现了以前那种通宵不归的现象。

    张晓的父母曾经到心理门诊去为儿子咨询过,但效果不理想。这次,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本来已经打算放弃”的张晓的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

    “我们的愿望仅仅是希望张晓每天坐在教室里,不要离家出走。”她无奈地说。

    问题分析与方案设计

    张晓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分别找张晓和他的班主任了解了相关情况。综合张晓父母、他本人以及班主任的情况介绍,我初步判断出:

    1.张晓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毛病”:一是脾气“躁”,在家里总和父母争吵,一点儿小事也会大发脾气,和父母情绪相当对立;二是习惯“懒”,学习上怕苦,不想动脑筋,不想花工夫做作业,晚上只想看电视,如果家长监督、唠叨,就情绪激动、和父母矛盾升级;三是好“玩游戏”,无法克制自己,并为此常常逃学。张晓和父母双方均认为“玩电脑游戏”是张晓目前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父母尤其反感他玩游戏,常常盯梢,但常常失望,直至绝望。

    2.家庭环境较好。物质方面比较充裕,张晓从小练习钢琴。

    3.父母对张晓要求过高、过严。张晓父母文化程度高,均是大学毕业,他们对张晓期待非常高,要求非常多,甚至有些苛刻,比如不准张晓与外界接触,考试必须达到某某分数等等。他们常感叹:“简直不敢相信张晓就是自己的儿子。”父母和张晓之间存在沟通障碍。过去父母工作忙,忽略亲子交流和沟通,现在感到事情的严重性,表示愿意在儿子成长上多投入精力。

    针对张晓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辅导方案:

    1.咨询目标

    玩电脑游戏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对张晓的生活影响最大的问题,因此,我选择“玩电脑游戏”为主要突破口,期待通过该问题的改善来带动其他两个问题的改善。

    2.咨询步骤

    (1)帮助张晓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和他一起分析如果不改变现状的多种可能后果;

    (2)激发张晓的自尊和自信心,帮助其制定、论证“第一个行为——玩电脑游戏行为”的改变方案;

    (3)引导家长认识到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的后果,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并和张晓一起制定并实施“不玩电脑游戏”的改变方案;

    (4)鼓励张晓积极改进各个方面的问题,对他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和家长、班主任取得密切联系,了解张晓更真实的情况,使咨询效果一直处于可监控之中。

    3.咨询技术技巧

    (1)共情、尊重、面质、讨论、角色扮演;

    (2)行为治疗:行为契约矫正法。

    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激发动机,制定矫正方案(2周)

    1.激起张晓对改变自身的内在动力。

    在分析目前自己有哪些最不满意的地方时,张晓脖子僵硬,似乎要和谁争论似地说:“我有一点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同学们叫我去玩电脑游戏,我就会去。妈妈说我是迷恋电脑,可是我认为自己并不是迷恋电脑。只是同学们约我,我才去。”

    “是吗?你认为自己并不是真的想玩电脑游戏?”

    “是的,我想向父母证明我不是真的喜欢游戏。可是他们从来不相信我,总是监视和控制我,总是责骂我,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很久以前的错误,他们都会翻出来说。”张晓委屈地说。

    “那么,假如父母就在你面前,你想向他们说点儿什么呢?”

    “我想告诉他们:我在18岁以前不再玩电脑游戏。”张晓突然激动地说。

    “你不要着急,不要一下子说不玩电脑,我们可以慢慢来。”我猜想张晓是一时冲动才说出那样的话,立即安慰他。

    “不,我肯定,我能做到!”张晓意识到这句话的分量,他停了一下,但还是非常坚定地回答。

    “为什么要定在18岁呢?”我不解地问。

    “18岁,我就成人了”。

    “那你打算怎样证明自己不是真的想玩游戏呢?你如何向妈妈证明你在18岁之前不会再玩游戏呢?”

    “这个,这个?”张晓难住了,想了一下,他问:“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反正我想证明自己。邹老师,您有办法吗?”看着张晓急于洗脱“罪名”的表情,我向他肯定地点点头。接着,我向张晓详细介绍了关于行为契约法的情况。

    2.制定和完善矫正方案。

    在接下来的三次咨询里,我和张晓一起忙着商定行为契约,并请他将契约内容和班主任、父母分别商量,经过多次协商,最后终于形成了这样一份行为契约:

    关于张晓同学在18岁之前不再玩电脑游戏的正式契约,我,张晓14岁,现重庆市某中学初二(二)班学生,我郑重向我的父母、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承诺:

    18岁以前不打电脑游戏,以一个学期为限。如果我能做到一周不玩,请奖励我:家庭内部口头表扬,说我有毅力,有自制力,能管理自己。

    如果我做到一个月不玩,请奖励我:较大范围内的口头表扬,说我有毅力,有自制力,能够管理好自己,请同时奖励我一本我喜欢的书。

    如果我做到一学期不玩,请奖励我:请认可我不是真的迷恋电脑游戏。请在较大范围内给我口头表扬,说我有毅力,有自制力。请同时奖励我一部手机。

    如果我做不到,我情愿接受的惩罚是:每周打扫一次卫生间,清洁标准由父母决定。

    签约人:张晓;

    签约人:父——张江(化名);

    签约人:母——李美(化名):

    签约人:班主任——王刚(化名);

    签约人:心理老师——邹红。

    签定时间:2003年9月28日。

    备注:本契约每周签定一次。

    第二阶段:家校结合。实施行为矫治措施(6周)

    本阶段是整个辅导过程的关键阶段。

    签契约之前,我们请来了张晓的妈妈,她对张晓最近的表现还比较满意,但是对于张晓谈到的“18岁之前不再玩电脑游戏”的说法还是表示怀疑。对此,我们和家长进行了深入交谈,交谈的内容包括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等。

    第一次签约,张晓妈妈(第一次,张父没有签)有些怀疑地看着契约,但她望了望一旁正紧张地盯着她的儿子,还是签了字。

    咨询第二周,还没有到预定的第二次签约时间,张晓的妈妈就主动来到咨询室,愉快的笑容挂在她的脸上。一见面,她就大声说:“邹老师,现在张晓变啦!他常常微笑,还唱歌呢。我们说什么,他也不像以前那样顶嘴或者不理睬了。邹老师,您的行为契约法太神奇了。”

    咨询第四周,张晓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心理咨询室。他感到以前脾气很不好,但现在很少和父母争吵,他惊奇地发现父母也很少唠叨他了:“大家又变成和睦的一家人了。”另外,他觉得自己能自觉地做作业、看书和学习了。他妈妈也来反映他的转变情况很好,不再玩电脑游戏了,能自觉练习钢琴了,还通过了钢琴七级。这时,他妈妈进一步提出能否在学习方法上给张晓一些指导。于是我开始着手培养张晓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为他详细讲解了“学习的自我监控”。

    第三个阶段:行为巩固。个人塑造(4周)

    随着自身情况的不断好转,张晓变得越来越自信。因此,出现过几次没有按时到咨询室来的情况,对此,我们及时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向他了解张晓的情况,同时要求张晓继续到咨询室来。这个阶段是张晓行为巩固的重要阶段,对他个人新行为的塑造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不能贸然放弃对张晓的监控。通过交谈,我们发现,尽管张晓再没有玩电脑游戏,他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和父母的关系问题,学习上有自满情绪等。对此,我们首先是积极鼓励和表扬他的自制力,同时针对他的其他情况进行及时辅导,使张晓的良好情况得到持续巩固。

    辅导结果

    效果1:不再玩电脑游戏

    12月16日,咨询第1O周。以下是我和张晓的谈话记录。

    “最近感觉怎么样?”

    “很轻松。”

    “真的就没有再玩电脑游戏了?”

    “真的没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人长大后总要学会独立,没有知识不行,玩电脑游戏容易影响学习。”

    “同学叫你去,你也不去?你怎么回答他们?”

    “同学叫,我也不去。刚开始我就说自已有事,后来次数一多,我就直接说‘不想去’,他们就不再来叫我了。”

    “这学期,你执行得很好。下学期,我们还需要签定这样的契约吗?”

    “不了。”

    “为什么?”

    “我已经有了目标,我不再需要契约来约束自己了。再说,爸爸妈妈也相信我了,所以我认为不需要了。”

    效果2:和父母关系得到改善

    张晓比以前亲近父母了,当父母问到学习、生活上的事情,能平静回答,一家三口都自认为家庭比以前和睦多了。

    效果3:学习上勤快多了。成绩提上去了

    据张晓的妈妈说,现在一张晓回到家,就是先做作业,还主动预习、复习,不像以往一回家就是看电视,不让看就和父母吵架。张晓的班主任则惊喜地说:“太意外了,太想不到了。”原来张晓期中考试从刚进校月考第36名一下子上升到现在的第19名,数学第一次及格,考了95分(150分满分),而入校时的成绩只有40分左右。

    效果4:张晓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发生了良好的变化

    他们改变了以往的粗暴态度,对张晓更多的是平等、尊重,特别是对他的学习比以往更有耐心了。 (邹 红 熊克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