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607
用音乐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灵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2期
     春苗需要雨露的滋润,童心需要音乐的陶冶。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怎样运用音乐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呢?

    一、让音乐调节学生的情绪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大脑的中枢神经递质能起到协调、平衡的作用,有益于机体的健康。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一曲激昂雄壮的《军队进行曲》会使人情绪沸腾、精神振奋;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能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悦;反之,一首悲哀凄凉的《江河水》会令人悲泪如丝,愁肠寸断。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音乐的感染力?有一个音乐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先听一两首本人喜欢的欢快乐曲,在进入状态时,再听听抒情轻松的乐曲,才能将其兴奋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用音乐调节学生的情绪是同一道理。

    例如,当学生运动或玩耍回到教室准备上课时,你会觉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时放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带动学生一起唱起来并进行律动,再慢慢要求学生轻声演唱,逐渐把律动的动作单一化,接着播放一首抒情的乐曲,缓缓地带动学生坐下来,然后进行教学,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平静学生的躁动情绪,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

    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声波振动是有规律的,容易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与之发生和谐的振动,改善和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的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以使人达到心理和情绪的最佳状态。在音乐教学中,让我们用轻快明亮的歌曲促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抖擞;让我们用轻松流畅的乐曲缓和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压力;让我们用热情奔放的音乐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让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

    音乐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能够使学生自然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带来心理及精神的愉悦。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简单、朴素、自然,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情感给予正确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道德品行、审美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拓展学生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习不同内容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从没有战争的经历,但是,当他们聆听或演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描写抗战的音乐作品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战争的感受,并会激起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热情。又如,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且从未有过乡村体验和感受的学生,当听到《百鸟朝凤》、《在希望的田野上》、《牧童短笛》等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音乐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感受过的乡村气息。不断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世界会越加丰富,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2.情感上的升华。通过音乐教育,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一些音乐作品胜过千万句说教。例如,聂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不仅在过去的革命斗争年代给反侵略者以极大的精神支持,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和平年代的人很大的精神鼓舞,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激励我们奋斗前进的最强音。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作品时总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音乐使我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心灵受到震撼。”

    三、让音乐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的合作性是很强的。在合唱、合奏、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内容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教师力图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歌曲合唱时,学生们是作为一个演唱整体,需要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和谐等等,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不突出个体,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在音乐表演中,能培养学生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协作、共同创造整体美的团队精神,互相竞争和互相激励的良好意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方面,音乐具备了自然、和谐、有效的优越条件。

    音乐能使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获得健康的发展,能调节、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结构,使学生获得接受美的愉悦、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这不仅给予学生以美的愉悦、真的启迪,而且还给予学生以善的诱导、健的促进。音乐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将渗透至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刘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