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602
面对一位逃避型的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2期
     关于“叙事教育案例”与“叙事心理咨询案例”的思考

    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描述叙事心理咨询的出现较为贴切。记得一年前教育系统正在宣传与推广“教育叙事案例”这样的科研形式,我把我的一个心理咨询案例作为“教育叙事案例”上交,结果引起了争议。评委认为:心理咨询案例不可以作为“教育叙事案例”,因为以前没有先例。我对照了关于“教育叙事案例”的一些要求和标准,认为有些心理咨询案例本身就是以叙事的形式来达到咨询目的的。整个案例有开始,有发展,也有在当事人叙说故事过程中,辅导者通过引入理论或方法,使当事人不断发现自己理念的遗漏,从而达到心理咨询(或教育)的目的。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完全符合“教育叙事”的要求。但最终评委还是认为心理咨询案例和教育叙事案例还是不可以等同,我只好作罢。

    一年过去了,我终于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6期上看到了沈之菲老师的关于《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这篇文章,叙事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教育叙事的形式应该得到认可。

    一

    2003年8月15日暑假返校日,我正在看书,忽然一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上海青浦工商信息学校计算机专业。她真心感谢老师对她的帮助。我不由地记起了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

    那是在2002年12月10日上午8:00左右,我刚刚来到心理咨询室,门就被人急促地敲响,我打开一看,只见一位初三年级的班主任领着三个女孩子。我看到中间的女孩子满脸泪痕,我明白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安排她们坐下后,委婉地问她们:“谁能够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只听陪伴来的两个女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开始数落当事人的父母。当事人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专制型的家长,他从来不知道关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因为她没有照顾好弟弟而对她大打出手。所以,当事人觉得在家里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决定摆脱父母,离家出走。陪伴她来的两个女孩子早上发现当事人写的信才知道这件事,她们在车站发现了当事人并把她带到心理咨询室。

    我问当事人:“是这样的吗?”她只是哭。我停顿了一会,等她稍微安静下来,我又问:“你能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吗?希望我能够给你帮助。”她还再迟疑,我想有可能她顾及同伴,不希望自己更深的隐私让同伴们知道。

    我想了一个办法让另外两个女孩子离开,等她们离开后,当事人就和我聊了起来。

    (心理咨询师应注重营造气氛,给当事人以安全感)

    当事人:“我一点儿也不想待在这个家里,我讨厌父亲的专制,同情母亲的遭遇。我要离家出走,等以后赚了很多钱后再把母亲接走,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咨询老师:“你一定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将来一定不会让母亲失望的。能说一说你的父母吗?”

    (教师应用发展的观点去进行心理咨询,发现当事人的优点)

    当事人:“在我的家里父亲是一位专制型的人,没有我和母亲说话的权利,母亲每天都是忍辱负重,她不敢发表任何意见,母亲曾说过,如果不是因为我,她没有必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弟弟,父亲看得比自己都重要,他要为了弟弟的未来拼命地赚钱。所以,在这个家里一切都是为弟弟。我已经拿定主意离家出走。”

    咨询老师:“也许这个主意你已经想了好久。”

    (心理咨询师要尊重来访者。关心其内心世界,给她一个能依靠的肩膀)

    当事人:“是的,我已经想了好久,这是我第二次离家出走,其实我曾经多次想到过自杀,但一想到要留母亲一个人在世界上受苦,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咨询老师:“是母亲的牵挂促使你要更好地活着。”

    (给当事人一个信念,在辅导中与她建立一种真诚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当事人:“是的,我要为母亲和老家的奶奶好好地活着。”

    咨询老师:“那你想好该怎样去做了吗?”

    (进入问题深处,给当事人发现自我的机会)

    当事人:“想好了,我决定回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她一个人好可怜。”

    咨询老师:“那你准备怎样使奶奶过上好日子呢?”

    (给当事人一个思考,引导她有新的体验和感受)

    当事人:“我可以帮奶奶一起种田,天天陪在她的身边。”

    咨询老师:“一直这样吗?如果奶奶去世了,你怎么办?这样可以使你的母亲过上好日子吗?”

    当事人:“也许我可以学习一些东西,比如一技之长(电脑方面的)。我还可以寻找表哥表姐的帮助,他们初中都没有毕业,现在照样干得不错。因为他们后来学了一门非常吃香的技术。”

    咨询老师:“是呀,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的,没有文凭也许可以立足,但是没有能力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呀。”

    当事人:“可我现在的成绩非常糟糕,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坚持下去了。”

    咨询老师:“你认为自己肯定考不上高中,所以就决定退学去学习一门技术,是这样的吗?”

    当事人:“是的。”

    (个体内部具有自我向上的潜力以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当事人的内在潜力朝着创造、实现的方向前进)

    咨询老师:“你和父母商量了吗?”

    当事人:“没有。我不想和他们讲,即使讲了他们也不会同意的。”

    咨询老师:“哦,你没有和他们交流怎么会知道结果呢?他们知道你的想法吗?”

    当事人:“不知道。”

    咨询老师:“需要老师和他们沟通一下吗?”

    当事人:“可以。”

    (心理咨询必须从被动倾听中解脱出来,辅导者既要积极参与,又不剥夺来访者的主体性)

    二

    后来我去当事人的家里和她的父亲交谈了一个小时,了解了当事人的家庭背景和其他的一些情况,具体如下:

    个人情况:芳芳,女,16岁,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家庭背景:芳芳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四川农村,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弟弟,父母在她出生后来到上海打工,一直至今。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母亲是文盲。父亲个性特别强,工作也非常努力,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一直不能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始终在寻找新的工作。母亲始终在一家企业单位食堂工作。弟弟在小学读书。

    [诊断]从和芳芳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她存在着多方面的心理偏差,如:心理失衡、逃避型人格倾向(逃避现实,逃避责任)、过分敏感、以自我为中心等。

    [干预措施]我应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有三个代表性的学派。其核心是:心理咨询不是针对个人的具体问题,也不是为了解决某种特殊症状,而是对当事人的成长、发展进行援助,或针对个人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用一种较好的统合的方法来进行处理。

    第一种:“古典”学派理论。强调非指导性的咨询,注意倾听。

    第二种:“人格中心接近”学派。强调对人要充满信赖,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第三种:“体验过程疗法”学派。强调咨询的主体性并不体现在心理咨询师一方,来访者才是真正的主体。心理咨询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来访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明了自我的内心世界,同时咨询师必须从被动的倾听中解放出来,既要积极参与,又不剥夺来访者的主体性。

    另外,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基本上不采用心理评估(除非当事人自己要求),也不会对当事人进行DSM-IV测试以及ICD-9论断。

    以往的教育(不是咨询)往往过分关注当事人什么地方错了,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强调的是不给来访者任何忠告、指示以及心理辅导,也没有分析、解释等,只是认真地倾听来访者的叙述,了解其言语背后的感情取向,然后进行非指导性的心理咨询。

    如本案例中,在当事人芳芳第一次离家出走至第二次离家出走之间,她的所有任课教师以及周围要好的同学都表示:你不能够退学。至于她为什么会出现退学的念头以及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原因没有给予足够地重视,更没有考虑她的内在感受。其实,心理咨询的根本是使来访者有能力去发现自我行为的目的,了解自我概念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即自我向导),直到当事人真正找到了自我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原因。下面我将举例说明。

    如:关于心理失衡的辅导

    芳芳的家庭情况与周围学生们家庭的反差,在芳芳的心中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她把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归根于父亲。另外,由于芳芳的家庭经济的原因,她的很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例如,她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台电脑而父亲没有给她买。

    思考:造成自己家庭今天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自己是父亲将会怎样去做?

    关于逃避型人格倾向(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辅导

    芳芳的父母整天忙于找工作没有时间顾及姐弟俩,所以照顾弟弟的任务就落在她的身上,然而对芳芳来说,从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些,认为自己不应该承当家庭的这些责任,认为父母过分溺爱弟弟,所以她逃避对家庭的责任,不去关注父母的辛苦。

    思考:父母辛苦劳作是为了什么?姐姐应该怎样对待弟弟?

    关于过分敏感的辅导

    芳芳的学习成绩非常不好,她总感觉同学们瞧不起自己,因此,在学校等下去很不自在,想逃避当前的学习。

    思考:我只要尽力了,大家不会在意我什么的。

    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辅导

    芳芳处处感觉家人对自己不公平,尤其父亲对弟弟的态度让芳芳感觉家人不重视她的存在。

    思考:父母为什么要求自己多承担一些家庭事务?

    在辅导中,所有这些思考都要求当事人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从而找到自己的不足。

    通过两次咨询,加上家长的配合,芳芳基本上找回了自我,并能够清醒地面对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一个月以后回访,芳芳的成绩有所提高,情绪也很稳定,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于是近一年以后,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李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