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9592
以教育创新造就创新人才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期
以教育创新造就创新人才

     记者:顾教授,您好!有人称您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教式”教育家,您的头衔也是与日俱增,而您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始终把基础教育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时刻关注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您是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

    顾明远: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仍然很薄弱,必须进一步巩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改革,要更多地重视发展人的素质,不要太功利,要把教育作为发展人、使人成长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现在众说不一。我个人认为,素质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每一种素质里面又包含许多内容,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交叉、互相促进的。对素质内涵科学的分类还需要经过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这里只能说个大概。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上述素质。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这种挑战。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培养少数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吃偏饭”,重点辅导;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听之任之,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结果是“吃偏饭”的学生将来未必个个成才,而遭“遗弃”的学生本应有的才能却未得到培养或被压抑。这种教育只能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异化。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困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这不仅有悖于儿童天性,而且也与时代的需求不相符合。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素质是怎么来的?素质教育中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顾明远:所谓人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在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素质过去是指先天素质,但是,今天我们讲的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品质。也可以概括起来说,人的素质就是四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有了这四个正确对待,就可以说是一个高素质的人。素质是要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是基础,但是这种学习不仅指学的死的知识,而是要掌握知识的价值。据说,有一位院士说,所谓素质是在学校学的东西都忘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虽然这个话太绝对,但是,不无道理。知识是基础,但是知识是可以遗忘掉的,一个人的素质是不会丢掉的,心理素质一旦建立,也是不会丢掉的。因此,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将来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走进社会的基础。其中,第一点最为重要,也最难做好。

    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地得到发展,真要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不够正确,我们不仅不能培养学生成才,不仅不能使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的学生好比一个嫩芽,很容易碰伤。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教育行为已经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举个例子来讲,什么叫好学生,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倾向于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我们有的老师经常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这个学生聪明、那个学生不聪明,这就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诉说孩子的缺点,或者是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某个孩子“修理”一翻,这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些事情看来是一些小事情,但在学校里是经常发生的。我就看到,有的小学里面不仅“修”学生,还“修”家长,这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者:您曾经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里的“爱”应该如何理解呢? 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个教育的真谛,我理解的爱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同时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需要,尊重学生的一些自主的活动,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不要什么都限制,要给学生留有一个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活动、自主地成长。比如,第一次打分数时,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让学生从小建立起自信心。要多表扬少批评,慎重地对待惩罚。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学习,要相信每一个孩子。课堂教学应更重视过程而不只是结果,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谈到兴趣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兴趣和信心是最能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如果说,学习是成功之母,那么,兴趣和信心应该是学习之母。现在学生学习中有两大敌人:一是缺乏兴趣,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当然我并不以为兴趣是天生的,提倡兴趣也不是放任自流。二是缺乏信心。许多学生所以厌学,就是因为对学习缺乏信心。为什么缺乏信心?因为学习不是在他有兴趣的情况下,而是在某种压力下进行的,如果再遇到一些挫折,他就会失去信心。可见读书也好,学习也好,要能成功,关键在于是不是有趣味,是不是自愿。职业的学习也是需要的,因为将来你总要就业谋生。但要想在事业上有成就,恐怕也要对该事业有兴趣,自愿地为事业而学习。勉强的学习总是难于深入,难于成功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职业定向,更应该让他们自愿地、有兴趣地学习。

    记者:在今年5月份的上海教育论坛上,您提出应该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能否就这个问题具体谈谈您的看法?

    顾明远:首先,“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早在1982年,我国教育部、团中央曾发出通知,在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三好”是指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评选学生的比例占学生总数的5%至10%。当初“三好”主要是一个理想的培养目标,“三好学生”也主要是一个荣誉称号。随着该项评选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好学生”称号具有了越来越高的“含金量”,一个学生如果评上了“三好”,他在升学、择校、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能得到一些实际的好处,“三好学生”的级别越高,这种好处也会越大。有的地方规定,省市级三好学生在中考、高考时可以享受加分待遇,“三好”在关键时刻可以迅速兑现为考场上的“特权”,可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利益化趋势,暴露了很多弊端。

    其次,评选“三好学生”制度是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求每一名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但现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数量,大约只占到10%,这无形中在心理上造成三好学生跟其他同学的差别,这是最伤害学生的。难道没被评上“三好”的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就不好了吗?而事实上,有些学校在评选三好上已经走偏了方向,三好变成了一好和二好,即成绩好或听话的学生就能评上三好。一些学生评上了“三好”,就有择校的权利,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再则,评选“三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不是线性的,是会有曲折的,用成年人评先进的做法是不合宜的,它会给学生造成分等级的压力,这是最伤害学生的,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因此,我提议,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希望通过个性化评比来代替,以减少对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记者:新世纪,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顾明远: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人才观的问题。什么叫人才?我认为,不只是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才是人才,只要能够尽心尽责,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社会需要由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人才组成。一些人只把高层次的掌握高科技的科学家、掌握政权的政治家,或社会上有名气的艺术家视为人才,视为事业的成功者;而把广大劳动人民视为庸才,视为事业的失败者。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人才,那么,社会就将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也不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寄托着人们美好梦想的世纪。当跨进这一崭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既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挑战。新知识必须要靠创造性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性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创造性无疑是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是需要教育界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就应该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

    记者:人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学校,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办特色学校,“办特色学校”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顾明远:首先要理解什么叫“特色”。所谓特色,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是平平常常,而是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形成传统。

    办学要有特色,我认为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学校和人一样,千差万别。每所学校所处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办学的方式不同。如果不考虑各自不同的情况办学,学校就不会有生机。第二,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才。按部就班,平平庸庸,上级布置什么,学校就做什么,是培养不出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才的。第三,学校也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学校要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就要有所创新,学校之间就能开展竞争,教育事业就会生机勃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第四,当前教育改革正在深化之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对它的规律我们还探索得不够清楚,尚需要学校和广大的教师勇于提出新观点,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实验全新的办学模式,探索教育的规律,探索学生成长的规律。在各校不同的探索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验,这就是各个学校的特色。

    记者:学校怎样才能实现教育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顾明远:作为一所学校,首先是要考虑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这样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必然会把学校办出特色。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中,校长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师,要研究学校所处的环境、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发现学校的优势、认识学校的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开拓和创新,使学校前进有方向、师生努力有动力,逐渐形成学校的独立风格。

    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我们现在的学校之所以千篇一律,就在于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表现在物质建设上,如校舍建筑的风格、校园的布局等,但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在老师和学生的学风上。

    所谓学风,说到底是一种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还是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改革?这是思想方法问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视学生为敌人,还是严谨笃学、敬业爱生?这是工作态度问题。有了正确的学风,就会把学校办出特色。把学校办出特色,就是铸造学校的灵魂。

    举两个我看到的有特色的学校例子来说明。去年,我在杭州参观了一所民办小学,校长在设计学校建筑时,就着重考虑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让孩子能够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他在一、二年级楼上设计了几部滑梯,孩子们可以从滑梯直接滑到操场上,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这些设计开始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学校为了让家长接送孩子时能有一个休息的地方,而不是拥挤在校门口,特意在校门内建了一个很大的前庭,家长可以在前庭等待孩子放学。这所学校在建设上很有特色。

    我还参观过上海市徐汇区的南洋中学,一进门就能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原来是传达室屋顶上,装有一个传感装置,人一进门就会发出鸟叫的声音。学校小小的校园中到处都是科技,有声控的水车,有采集雨水用于灌溉草坪花木的装置。学校里有一位物理老师是搞科技发明的专家,学校为他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他成为学校搞科技教育的中心人物。科技教育就是这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这样有特色的学校我参观过许多所。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办学有理念,措施有思路,着力于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贯穿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这样的学校,不失为特色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记者:教育要实现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您对教师有什么建议?

    顾明远:教育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要创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创新。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特别是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育具有新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新特点,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方法,才能取得最优效果。社会越是现代化越是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这些人才不是只从升学一条道路中形成的,教育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潜能都是有差别的,要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个性,人的个性表现在各自的创造性中,因此,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还要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学习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将大于广于教育,教师已经不可能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指导他们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共同学习。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陈 虹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