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9589
活动 体验 分享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期
     严格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称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是指辅导教师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育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活动、体验、分享。它们共同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活动体系,即在课堂中,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完成必须经历活动、体验和分享这三个阶段。三者因在活动体系中地位的不同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活动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核心,分享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一、活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活动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多样的,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理解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我们这里所谈的“活动”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课程的角度来界定其范畴的,对这一活动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或行为)过程,即现实的、感性的外部表现,是相对人的内部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来说的。其次,活动是学生主体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因素是对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活动的发生、经过和结果。人的主体要素包括能力、意志、情感、个性品质等等。第三,活动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的活动。这种与活动相关的客观条件是活动的外部因素,它包括活动的时间、空间、情境创设、氛围营造、信息资料、结构性材料等等,客观条件的优劣对活动的绩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第四,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活动过程总是要指向一定的客观对象即活动对象,活动对象是连接主客观因素的纽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对象是指其专门设计的活动项目及方式。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认知法,如阅读、讲故事、艺术欣赏、联想活动等;游戏法,包括竞赛性游戏和非竞赛性游戏两类:经验交流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实践操作法,等等。

    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在他积极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活动,一方面是通过主体意识以一系列外部活动作用于活动对象;另一方面,活动对象又反作用于人的主体意识,使主体意识产生思维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主体从活动中获得体验,产生一系列意识活动,从而促进主体心理素质的发展。总之,学生的心理是在他积极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对于心理发生具有根源性,心理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正是主体的外部活动构成了主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说,离开了活动,心理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无异于缘木求鱼,也就无法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如何发挥活动应有的功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决定着学生体验和分享的效果,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值。要发挥活动的功效就得首先了解活动的要素,一般认为,活动要素主要包括活动主体、活动条件、活动对象三个方面。发挥活动的功效就是要考虑和优化活动的这三个要素。第一,对于活动主体。在设计活动时必须做到:(1)设计的活动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活动主体才会能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2)设计的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即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活动。第二,对于活动条件,要有利于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对于活动对象,我们在设计活动项目及方式时,一要符合学生实际,二要丰富多彩。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践活动只是给学生搭设了体验和分享的平台,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还要依靠体验和分享来完成。

    二、体验: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体验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情感性,即对某物有体验,必伴随对之产生某种情感。情感是体验的核心,没有情感,活动主体就不会对活动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也不可能产生“主客融合”的效果。其二,意义性,即主体对某物有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到它在主体心目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其三,主体性,即亲历性,是指体验者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体系及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体验均处于核心的地位。这一核心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从功能上看,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由外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简缩的活动的转化过程,也即主体将外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客体就不可能被内化。体验是内化发生的前提条件,体验的过程就是内化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第二,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三个要素的关系上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活动体系的三要素之一,体验处于核心(中介)地位,是学生活动体系的中间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涵的东西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没有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就不会把自己的内心与体验之物融合在一起。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分享,因为分享是学生个体体验的分享。

    三、分享: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中,由于活动主体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存在差异,他们获得的体验也必然存在差异。同时,每个人都有了解他人心里的想法和被别人理解的愿望和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位文学家也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了两种思想。以上充分说明了分享这一活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与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仅仅满足个体独自获得的体验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同学们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关于分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快乐、幸福、好处等)。”据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分享”界定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分享者把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和别人分着享受的过程,是学生高级心理机能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分享”,我们可以作以下几方面的理解。第一,活动和体验是分享的基础,活动和体验的效果,决定了分享成果的水平。第二,分享是分享者自我开放的过程。第三,学生的自我开放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充满着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自我开放才会产生。自我开放应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因过度的自我开放给分享者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分享者和受享者分着享受体验的过程,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正是这种人际交往,促进了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分享处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最上层,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协同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分享具有唤醒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都是在相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经历和心理结构都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每一个体在分享自我体验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唤醒其他同学的意识活动,进而生成对某事或某物的意义,或形成联想、领悟。第二,分享具有强化功能。在分享的过程中,如果分享者的体验与他人的体验相一致,就会巩固和强化个体的体验。个体分享自己体验的过程也是强化自我体验的过程。第三,分享具有互动功能。少数学生的分享行为,就会催生其他学生分享的情感和欲望,推动了其他同学分享行为产生,也即自我开放的行为产生。第四,分享具有丰富和提高功能。分享不仅起着唤醒、巩固和强化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丰富和升华的功能。所谓丰富的功能,是指受享者把分享者的体验吸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体验。所谓升华的功能,是指在分享中,受享者把原有的感受和理解升华为联想和领悟等。总之,分享唤醒、强化、丰富和发展着学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良好的分享效果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学生分享的基础。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和民主的辅导关系,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安全、自由的气氛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会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促成了体验的产生。第二,教师适时、适地、适度的自我开放,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这一行为就会使学生产生认同和效仿,促进了学生一定程度的自我开放或分享行为等。

    总之,活动、体验和分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它们各自又具有独特的功能。了解它们的功能,优化这三个要素,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武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