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575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2期
     早在一九九四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条新的举措,纳入到了德育工作领域,希望冀此能改善德育工作的现状,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紧接着,一九九九年六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二零零二年八月,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目标、教育方法与途径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零零四年五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出台。从以上《意见》、《决定》、《纲要》和《通知》来看,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工作进行整合,从某种角度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作为教育活动的实践者——教师,如何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有效整合,发挥德育工作的最大效能,则必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反思与总结。

    一、二者的关系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无用武之地,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德育工作,许多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或实践的德育工作者大都持有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好比是花瓶,学校在检查的时候搬出来,没人的时候收起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任何作用,因此,可有可无。不论从以上哪种观点来看,都很难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可能。

    那么,二者能否整合?如果不能整合,为什么相关文件频频出台?如果能整合,怎么整合?这些问题困扰着一些德育工作者,同时,也激励着这些德育工作者努力寻求答案。我们认为,对于“二者能否整合”的回答必须建立在对二者关系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只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了,才能回答这一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整合”的问题。二者关系如何?现论述如下。

    (一)二者的区别

    1.二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

    德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导向,以《教育学》、《德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更强调个体的兴趣、需要、自我实现、价值观、潜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塑造等。

    2.二者的教育任务不同

    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塑造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个体,解决的是中小学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日常生活中道德所关注的问题,它旨在塑造和培养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心身健康。

    3.二者采用的方法有很大差异

    德育工作方法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灌输性、居高临下等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宣泄、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等,主要采用暗示、自由联想、自由畅谈、角色扮演等方法,这些都带有针对性、自助性、保密性、咨询人员关注、同感等特点。

    4.二者社会制约程度不同

    无庸质疑,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制度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甚至同一时期同一国度的不同地区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和任务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过,尽管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归根结底,德育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培养拥护统治阶级、统治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则很少受到阶级性、时代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相反,它更容易受到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更新的影响。

    (二)二者的共性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工作存在着上述的诸多差异,研究重点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并不等于说二者没有丝毫的共性,二者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二者研究内容有重叠交叉之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都是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进行的,都是立足于教育和发展之上,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具有创造性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的。

    2.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来看,二者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角色扮演、活动参与、榜样示范等。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工作侧重点也不同,故二者应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二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在研究内容和重点上可以相互弥补,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上都可以追溯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大课堂。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二者可以整合。

    二、二者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可以相互补充,在教育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那么,二者的整合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德育的功能,诚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传统德育工作方法的不足;可以拓展传统德育工作的工作领域;可以改变传统德育工作的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德育的实效性却仍不令人满意。研究与实践发现,二者的整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整合,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要完成二者的整合,首先应该突破学科的界限,在学科以外的层面上寻求二者的共性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统摄整个德育工作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希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式,以实现学生身心发生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来完成的,它涉及的因素非常庞杂。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不外乎环境客体和学生主体。但如果从微观角度来分析,涉及的因素就非常复杂了。如对环境的划分,我们可以把环境划分为物质与精神环境;也可以把环境划分为学校、家庭与社会;还可以把环境划分为先天与后天环境……对主体发生的变化我们既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也可以从物质与精神方面进行探讨,还可以从人际关系、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加以分析。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决定了我们不能割裂个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学生、教师、学校的关系;不能割裂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能割裂学生学习、生活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更不能割裂这些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此外,这个复杂的过程也昭示我们,以前把学生的品德分解为简单的知、情、意、行,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水平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是片面的和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的。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环境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系统的不同层面去思考与把握,是二者整合的方法论指导。但是在二者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则缺乏这种方法论的指导,因为,一般的实践者——教师,很难从这种层面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别说以这种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了。 (钱 后 翟媛媛)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