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574
音乐是天使的演说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2期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指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许多心理学家表示,儿童能从音乐的学习中受益,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还可以增强其学习能力,协助其掌握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处理无法以其他方式处理的部分心理的问题”,从容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音乐活动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功效。原因有三:其一,正如叶圣陶所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是人类所共通的语言,能在人心灵中产生共鸣。其二,音乐能陶冶情操。其三,喜爱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儿童生活音乐化”的思想 。音乐对于幼儿的健康心理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音乐自身的感染力,培养幼儿大胆、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对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英国诗人马·普顿尔说过:“音乐的力量能驯服凶猛的野兽,能使野猪收敛怒容,能使雄狮火气顿消,对着歌声洗耳恭听。”因此,有人说“音乐是天使的演说”。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在游戏、散步时,本能地哼着歌;也常能看到刚会站立的婴儿听着音乐扭动身体,手舞足蹈;还不会讲完整句子的孩子能哼唱完整的乐曲……这些都表明孩子天生是喜爱音乐的。

    我的班上有个叫方方的小朋友,在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年中,他给我的印象就是爱动脑筋、很聪明,但是非常沉默。而他的邻居给他的评价是这个孩子很会讲,大楼里没有一个大人能说得过他。由此,可以看出他与别人的交往应该是没有障碍的,他在幼儿园沉默只能说明他怕生。让我惊喜的是有一次我无意中竟然听到他唱了一首很难唱的成人歌曲,声音虽小,但是歌词、节奏和音色都是无可挑剔的。从此,我常常要求他唱歌给我听,这成了他和我之间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逐渐地他与我交流不困难了,可是遇到别的老师,他又同以前一样不说话了。于是我常常带着他去给其他老师唱歌,让他逐步大胆起来。就这样,在音乐课上他开始主动要求唱歌给小朋友听。两年以后,他已完全不同于以前,虽然不是班内最活跃的孩子,但是与刚入幼儿园时已是判若两人,不仅能同小朋友正常相处,还能在班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一次县里举办“金童杯卡拉OK演唱赛”,我给方方报了名。比赛经历了初赛、复赛、决赛,方方一次比一次大胆、自然,一次比一次唱得好,最后成为惟一的获金奖的男孩子。当我看到他在舞台上自如地表演,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时,根本无法把他同三年前那个一言不发的孩子联系起来。是什么使他改变了?我想这是音乐特有的感染力,使他成为一个大胆、开朗的孩子。

    二、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确立幼儿的自信心

    在幼儿园里,音乐课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集体活动和单独表演。当教师要求小朋友单独表演时,总有那些自我感觉特别好的小朋友强烈要求表演,尽管其实他并不比别人更出色;但也有一些小朋友总是怕老师叫到自己,其实他并不比别人差。针对这种情况,每次音乐活动我总是留出几分钟让小朋友们单独表演。

    班上有个叫斌斌的小朋友年龄偏小,接受能力差,学什么都很慢。上课时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总要其他小朋友帮忙;大家合唱时,他总是嘴巴张得大大的,其实歌词与口形完全不符;让他单独表演最多只会唱一句。无形中小朋友们有些看不起他,他自己也觉得不行。可当他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却把其中的主题歌一遍又一遍地唱给他妈妈听。每当我弹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时,他总是伴着琴声,动情地唱着这首歌。这使我认识到,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锁,只要找到合适的钥匙,就能打开孩子的心扉。当我了解到斌斌喜欢跟着录音机唱歌,而且学会了好多歌曲时,就把课上所教过的歌曲和舞蹈伴奏等录制成磁带,让他边听边学。我还在班里经常为他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并与小朋友们一起鼓励他。听到斌斌能唱完整的歌,小朋友们也很奇怪。渐渐地斌斌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斌斌逐渐成为了音乐活动课上活跃的一分子。就这样,音乐使一个并不出色的孩子自信起来。

    三、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形成幼儿的合作意识

    我们平时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常采用的是集体教学的形式,唱歌时齐唱的时间多,演奏乐器时各种乐器合奏的时间多,练习舞蹈时集体舞居多。这要求小朋友们要有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合唱时,我常会在小朋友的歌声中,听到那些特别响亮的但并不优美的歌声。细细地问起来,原因有很多:有的小朋友想以自己唱得响亮来表示学得认真;有的想以此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认为唱得越响就越好听……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他们杂乱的歌声录下来,放给他们听,然后向小朋友们说明:一个人唱声音可以响亮些,而合唱音量就得控制,大家都放开声音唱,就会显得很吵。

    在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之后,我又把他们合唱的声音录下,把两次录音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去比较。逐渐地,孩子们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合唱并不比独唱容易,自己唱时还要听着琴声,听着别人的声音,大家协同一致才会唱出美妙的歌声。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学会共事、共存、共荣,也就是要学会与人合作,我在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活动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自觉地形成了这种意识,掌握了与他人协作的技巧。

    四、开展音乐游戏,使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音乐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音乐活动,它不仅有优美的旋律,还有一定的情节,并且要求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它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要玩好音乐游戏却不容易。例如音乐游戏《小兔采蘑菇》,讲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后帮助小猪和小松鼠的故事。孩子们都喜欢扮小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兔、小猪、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么游戏就玩不成。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小松鼠抢着去表演,这样也违反了游戏规则。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经常强调规则,让幼儿知道只有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在游戏中得到快乐。

    五、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引导幼儿的良好社会行为

    莎士比亚曾说:“音乐有一种魔力,它可以感化人心向善,也可以诱导人走上堕落之路。”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教材时应考虑到阶段目标,同时应考虑到幼儿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首先教材必须难易适中。如果太难,幼儿很可能会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太简单了,幼儿觉得一学就会,很可能会不好好学。其次教材必须具有趣味性,只有有趣的教材,幼儿才特别喜欢。最后,教材必须是“美”的又具有一定内涵的,能够起到陶冶幼儿情操的作用。如《小兔采蘑菇》、《劳动最光荣》、《值日生》、《两只小象》、《一分钱》……内容都很好,能起到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爱劳动、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良好品质的作用。而有些教材需要教师挖掘其内涵,如乐曲《春天》,不仅可以用来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可以对幼儿进行环保、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和珍惜大好时光的教育。

    因此在选材时,教师一定要多注意分析,使音乐真正成为“万物胚胎的源泉”。

    六、创设良好的音乐活动氛围,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幼儿只有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开展音乐活动,才能充分地感受到美。假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态度生硬、冷漠,盲目地要求幼儿一定要达到规定的技能技巧,那么就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甚至自卑的心理,这与我们开展音乐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从硬环境来说,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道具场景;从软环境来说,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尊重他们,从不因为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责难他们,总是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中找不足,不断尝试新的方式,让每一首歌、每一个舞蹈、每一段乐曲、每一个游戏都充满吸引力,让幼儿们轻松地接近艺术,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美。

    在音乐活动中,我确立以孩子为主的思想,做到“导而不包”,给孩子留出一个适当的空间,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例如,在教授新歌曲中,我会把歌曲的情感以及演唱时的表情技巧问题留给孩子自己来处理;在音乐游戏中,我只在规则上把关,具体的细节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指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许多心理学家表示,儿童能从音乐的学习中受益,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还可以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协助儿童掌握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处理无法以其他方式处理的部分心理的问题”,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沈继芳 宋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