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573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2期
     我们倡导优化校园心理环境的目的在于通过美化的、绿化的、诗化的、情意化的、生态化的校园生态环境体系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提升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环境、善于沟通、勇于进取和创新的心理品质。为此,本文拟就当前各种影响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新理念和营造校园心理环境的策略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营造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若干依据

    1.校园文化渗透理念的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心理健康教育。无,并非没有,而是在学生生活、学习和每一个角落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中包含万有,有中又无刻意与雕饰。从环境方面来讲,一个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总是以它特有的象征性符号向学生潜在或公开地渗透某种思想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人直接地、完整地捕捉到,但确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校园文化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渐进的。

    2.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关注

    亚健康就是处于健康与不健康的中间状态。心理处于亚健康的学生表现:不善沟通、不太合群、情感淡漠、缺乏进取心、意志不坚强等等。

    我国的一些权威的心理学研究组织机构通过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几乎是相同的:我国有一些中小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它提醒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少数个案上,而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上。从这点来看,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3.生态心理服务模式的启发

    生态理论来源于交互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个体身处其中并发挥作用的多元化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拒绝承认“精神疾病”或“心理病理学”的概念与思想。有学者提出了学校的生态心理服务模式的四个重要假设:(1)“每个儿童是一个小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功能不良”不应被视为儿童与周围环境的某种失调(不平衡);(3)失调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功能与环境要求之间的不一致”,对儿童来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环境未能促进个体与系统之间达成协调而造成的;(4)学校心理工作者的最终目标是促进问题解决,特别是当我们不在场的情况下,个体也能有意识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引自《生态模式——21世纪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王宏方编译)。

    二、营造校园心理环境的整体策略

    营造优良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统筹规化、精心设计,逐步提升校园心理环境的生态水平。

    1.合理布局,打造主体“硬环境”

    在学校建设的“蓝图”设计阶段,我校就提出营造校园心理环境的合理设想,使校园主体环境布局合理,相映成趣,富有象征性内涵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如我校教学主楼下面墙上的巨幅彩色浮雕——“花季憧憬”与广场内银色的金属雕塑——“寰宇翱翔”交相辉映,教学楼底层的水磨石轮滑场地和风雨操场左右相连,而办公楼底层的僻静处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学生们走进校园,就如同迈入童话般的美丽殿堂。

    优美、安静又能激活想像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和艺术的陶冶。

    2.涂抹底色,营造背景“绿环境”

    绿色是无限生机的象征,映衬校园主体环境的背景空间应该是绿色的。在绿化、美化、净化、诗化、香化、花园般的环境里生活、学习,学生能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个体生命价值的向上心理。我校从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校园背景“绿环境”的培育,整个校园掩在绿树和鲜花丛中:“爱生路”、“尊师路”、“园林路”、“成才路”四条绿廊,如曲径通幽,其间还有“竹石坚劲”、“浅池小草”、“新绿点红”、“芳林新叶”、“葵翠满庭”、“青山落泉”、“三坛叠翠”、“闲庭信步”等处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点,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内涵,特别是花草间那些提示性、劝导性话语,如“一师一生充满爱、一草一木也含情”、“绿化、美化、净化,靠你、靠我、靠他”、“勿摘文明之果,莫采礼貌之花”、“当文明好儿童,做护花小使者”等等,冲击着学生的感观,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昭示着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极具感染力。

    课余时间,孩子们徜徉在林荫路上,或小憩在诗意盎然的“青山落泉”、“新绿点红”、“浅池小草”中,或席地在“竹石坚劲”、“葵翠满庭”、“芳林新叶”旁,是何等的惬意、爽快、满足。什么“学校恐惧症”,什么学习的焦虑心,都荡然无存了。“绿环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向上的人生观。

    绿色的背景环境又极易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熏陶,打好人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底色。

    3.开辟阵地,创设心理“信息环境”

    校园心理“信息环境”是现代学校实现广泛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阵地。它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相互沟通,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校的心理信息环境建设是立体的、动态的,覆盖整个校园空间,共有6个信息平台。

    (1)心育平台

    也称“心育长廊”,位于校园的中心地带,设有12块展板,是学生课余时间增长见识、调整心态的教育阵地。设有“心爱之物”、“想像空间”、“自我小传”、“个人才艺”等专栏,每月出版1期,各个栏目滚动式展出。展出的内容有画片,有照片,有美术作品,有“手抄报”文摘,有家长、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书信。心育长廊已经成为师生都关注的“心育风景线”。

    (2)人文平台

    校园心理环境,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充分挖掘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其心理教育功能,我校利用楼道、教室、楼梯间、校墙等空白处,设立“砺志廊”、“文明道”、“自理角”等。

    “ 砺志廊”布置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从古代的“飞天梦”到“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等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让学生历史地、现实地感受人类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了解先哲、英烈、科学家、政治家的卓越历史贡献,从而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文明道”就是在楼道、梯间设立提示性标牌,如“文明、谦让、轻声、慢步、礼貌、右行”等,有利于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自理角”指在班级设立卫生角、图书角、生物角、科技角等,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3)涂鸦平台

    也称自由宣泄平台,这是学生们排解心理压力、张扬个性特点的自由天地。我校运动场附近设有一面涂鸦墙,墙面画有学生喜闻乐见的花草、水果、帆船、火箭、飞船等彩色图画,学生可以在涂鸦墙上不记名地信手涂鸦,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当学生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大作”时,则为心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透视学生内心世界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心灵轨迹。

    (4)参与平台 (吴禹春 王艳霞)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