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539
在作文教学中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3期
     多渠道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形成“乐学”的心理状态

    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不仅有助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可见,兴趣与人的活动积极性存在着正相关,是推动人积极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兴趣是作文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学生只要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作文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写作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自信,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学生写作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写作的主人。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从教学角度讲,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他们自觉进行的,文章的主题也并非都是学生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总结,而往往是受命题规定或所给材料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一种是命题或材料的主题与学生的某种生活经验契合,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诉的愿望,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丰富,还会常闪现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反之,在被动状态下写作,文章常内容空泛,语言贫乏。所以要做到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写作,教师就要创设各种写作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在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修改等一系列过程中,使学生有“实现自我”的机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2.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并实现兴趣的转化

    教师应确保每个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获取成功感。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成功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经常失败,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使学生心灰意冷,视写作如猛兽,遇到作文课就发慌、害怕,心理负担加重,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

    写好心理日记

    坚持写好日记是作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写好日记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书写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从而有助于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寻找依据。

    开展《心在旅途》系列作文活动

    教师可指导学生写《心在旅途》系列作文,让学生学会“我手写我心”。具体做法是,教师布置若干专题,如《心灵大碰撞》的系列作文,让学生写人际关系方面(如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所引发的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让他们在作文中倾吐心中困惑,缓解焦虑情绪;又如布置《心灵回音壁》系列作文,让学生写自己在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情绪;再如布置《心旌飘扬》系列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不断强化他们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

    把握适度的“期望概率”

    “期望概率”就是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作文是必学的科目,一般来说,学生本人总有一个自觉追求的目标,期望达到最好水平。根据学生这种作文心理,教师应适度把握“期望概率”,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在作文教学初期阶段教师要让学生作“放胆文”,教师“多就少改”,其用意也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所以,在批改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尽量保持作文的“本来面目”;不要冷漠地纯客观地进行评估,而应该努力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要留神“闪光点”,适时适宜地表扬鼓励,并写下醒目的批语。多次的表扬,可使学生对作文由畏惧到不畏惧,甚至产生兴趣。有的学生就因为一篇文章得到教师的褒奖或发表,从此就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终身从事写作。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总是经受着失败和挫折的苦恼,或者感受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作文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当导演,更要当剧务:搭建舞台,提供材料,设置场景,制造气氛,想方设法调动演员的情绪,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然后让演员们去自由发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只有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才会产生写作的主动性,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金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