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453
干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新尝试及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干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新尝试及思考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和社会限制,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然而,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出现。

    一、网络成瘾综合症的界定以及对其干预的现状

    1.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IAD)这一术语是由Goldberg在1986年首先提出,用来描述病态的、强迫性的互联网使用现象。心理学家Young认为它是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心理学家Mitchell把它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我国台湾的心理学者周倩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定义,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还有一些学者将网络成瘾理解为一种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

    尽管对于网络成瘾还缺乏统一的界定,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网络成瘾综合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害,是需要进行干预的。

    2.干预现状

    Young的研究表明,IAD对人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损害身体健康、导致人际关系障碍、学业成绩下降以及影响正常的工作。干预IAD成为临床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当前国外在临床上对IAD的心理治疗往往运用如下方法: 打破定势、 外力制止、 制定合理改变目标、 戒断、 提醒卡、 个人生活调查、社会支持和家庭治疗。国内一般运用传统的认知和行为疗法,如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法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对IAD的干预效果往往不理想。在心理干预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1)网络成瘾综合症者往往寻求干预的动机不强,甚至是被家长、教师、领导等外力所逼,才会寻求干预的。

    网络成瘾者往往求诊动机不强,因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自适应的行为。通常当事人并无太多不适,当事人在上网时体验到的满足感使之倾向于过度上网而导致的身心危害,除非极端状态严重影响个人生活,患者较少主动求诊。而心理干预往往要求来访者需要有求询意愿,其效果与来访者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心理干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2)网络成瘾综合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IAD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Young提出了网络成瘾ACE模型,强调在导致网络成瘾综合症的过程中,网络空间的匿名性(Anonymity)、便利性(Convenience)、逃避现实性(Escape)三大特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通过研究提出,IAD可能存在着特定的人格背景。心理学家Davis提出IAD是由个体的非适应性认知、生活事件、个体的易感素质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心理学家John认为网络对个体需要的满足是IAD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心理学者刘树娟等人提出了网络成瘾产生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从社会、心理、生理的维度来理解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产生。

    尽管对于网络成瘾综合症产生原因与机理的解释上,还存在着众多的看法及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成瘾综合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在对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治疗中,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才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3)网络成瘾综合症很可能涉及神经生化方面的改变。 根据Giannini & Minuer(1989)的研究表明:成瘾行为与六种不同的神经递质有关,包括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β-内啡呔。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个体体内多巴胺水平的改变有关。因此,许多学者提出“IAD是一种医学问题或疾病,需要用药物治疗。”

    二、干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新尝试———东莨菪碱加心理干预综合疗法

    由于网络成瘾综合症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当前国内外还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学者杨国栋教授提出了干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新方法———东莨菪碱加心理干预,初步实践证明,此种综合疗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新方法的提出及其构成

    杨国栋教授提出的治疗IAD的新方法,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药物干预(运用东莨菪碱)与心理干预。整个程序包括干预对当事人的体检、对网瘾程度的评估诊断、治疗与干预(东莨菪碱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干预)。

    东莨菪碱通过抑制大脑皮层,使当事人在睡眠休息过程中恢复机体的平衡系统,使其大脑内的“奖赏系统”恢复平衡,不再沉迷于网络,以消除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实现生理脱瘾;心理干预在于消除导致网络成瘾的认知、情感原因,帮助患者学会心理控制,实现自我成长,实现心理上的脱瘾。

    2.新方法的理论以及现实依据

    新方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网络的生理成瘾;心理干预则主要针对网络的心理成瘾。心理干预用于处理网络心理成瘾的效果已经得到实践与研究的证实。那么,东莨菪碱是一种治疗毒瘾的药物,为什么能够用来治疗网络成瘾呢?杨国栋教授认为,网瘾与毒瘾具有同一个神经生化物质基础———多巴胺。人体内均存在“奖赏系统”,此系统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多巴胺、乙酰胆碱等(多种)神经递质,它调控人的情绪,可使人在短时间内高度兴奋。毒品,如海洛因,是通过外源性的物质提高体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使人产生欣快感;而网络、赌博等行为依赖者则是通过内源性物质导致机体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增加,成瘾就是因为多巴胺的自我调控失衡。

    东莨菪碱,对多巴胺起伏有很好的平衡作用,也就有“除瘾”功效。因此,从理论上讲,能够用于治疗网络成瘾。杨国栋教授首次提出这种方法并运用于干预网络成瘾的实践之中,据初步的实践结果表明,新方法疗效比较理想。

    三、对新尝试的思考

    干预IAD的新尝试有着明显的特点:其一、新方法运用了药物干预与心理干预两种方法的结合,是对IAD的综合干预;其二、新方法以消除IAD的神经生化因素为基础,力图进一步消除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其三、新方法中运用的药物来自于被研究与实践所证明有效的戒除毒瘾的药物———东莨菪碱。然而,此种治疗IAD的新尝试来自于实践,尚未经过系统研究与实验的检验,其有效性及所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证明。然而,在当前针对IAD尚无理想方法的情况下,新方法的诞生有其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新方法的产生与初步运用亦引发人们对此的思考。

    1.东莨菪碱是否能够用来治疗网络成瘾

    东莨菪碱最初是用来治疗毒瘾的,杨国栋教授提出的“1+1”戒毒疗法(东莨菪碱+美沙酮)已经被实践与研究证明了有效性。然而,东莨菪碱在治疗毒瘾方面的有效性,是否能够说明能够用来治疗网络成瘾呢?这一问题其实隐含着更为根本的一个问题:毒瘾与网瘾究竟存在怎么样的异同?

    运用东莨菪碱治疗网瘾的最初理论依据是根据网瘾与毒瘾均与人体内的神经生化物质多巴胺等有关。在当前对网络成瘾导致因素的研究中,首先,还没有针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的系统研究,人们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因素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换言之,我们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网络成瘾与毒瘾有着共同生理机制;其次,众多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首先是心理上的成瘾,而且是生理、社会、心理、网络本身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在新方法的组成中,有心理干预这一重要部分存在,然而,在一个隔离环境中的心理干预是否真正能够消除网瘾背后的众多社会、心理、家庭、网络因素,这是值得怀疑的。

    2.“治愈”标准之我见

    根据杨国栋教授发表的案例报告,新方法中对疗效的判断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当事人主述出院时对网络依赖的认知程度;其二,是否存在戒断症状;其三、随访量表的结果。其中第一、二项旨在考察本次治疗的效果如何,第三项则针对长期的疗效。似乎这样一个结果反馈系统已经兼顾到了短期疗效与长期疗效。然而,细细分析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方面,尤其是对长期疗效的反馈方面。由于,对网络成瘾的治疗其“治愈”标准不仅需要考察治疗结束时当事人的状况,更重要的标准在于当事人是否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重新“患上”网瘾。从新方法对长期疗效的评估方式来看,无法保证随访量表回收的及时、有效性。而且由于新方法中,主要在于消除网瘾的神经生理基础,以及通过心理治疗力图消除心理原因。然而,对于网络成瘾背后的其他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应激等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理,因此,其长期疗效还有待实践的考证。

    3.新尝试对网络成瘾干预的意义

    杨国栋教授提出的综合疗法,与以前单纯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虽然其疗效尚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但是,它治疗的思路和方式体现了网络成瘾综合性的特点,对以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张宝玲 (董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