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474
开启中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现今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肩负着家庭的明天,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在物质生活上,父母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们,父母的爱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他们,成绩不好就对不起父母。这使得他们从内心感到这份爱的沉重。在学校,他们从早到晚要学习各门功课,要完成各科作业,成绩差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讽,座位上的歧视,名次上的羞辱。除此之外,生理上的困惑也时时纠缠着他们,他们不知如何面对这些生理现象所带来的困扰,不知如何减轻各种压力。他们寻求精神寄托:追星、信教;他们寻求刺激:滋事打架;他们寻求解脱:吃药、跳楼。家长怨孩子不懂事,教师怨学生不刻若,社会认为他们不珍惜。没有人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这些花蕾要经受多大精神上的“狂风暴雨”。他们要克制活泼的天性拼命学习,他们要拒绝家庭安逸的诱惑,他们要逃避电视的精彩,他们要忘记游戏的快乐刺激,他们要拒绝校外的轻松……此刻,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友谊,需要倾诉,需要肯定,需要鼓励。

    教师如果能像朋友一样,在平等的沟通中,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和宽容去体察他们成长中的苦恼,用真诚和尊重去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那么就能使学生在美好的心情下度过生理和心理上痛苦和疲惫的青少年时期,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淡化师威,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尊重学生,走进学生心理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学生有事不告诉教师是因为他们认为教师不可能理解自己。如果教师以伤害学生自尊为代价来证明自己的权威,无疑会使学生的心离你越来越远。如果教师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不以成人的眼光来限制和束缚孩子的天性,而是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学生在确认不会受到伤害后,就会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胸怀。这时你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学生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弥足珍贵,他们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你,会把自己的“苦恼和烦躁”、“痛若与欢乐”向你倾诉。这样的沟通,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尊严和情感,没有了压力,就有了心灵的安全感,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二)理解宽容学生,用爱心指导学生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单纯幼稚。这时你不可妄下结论,更不要轻视和嘲笑学生。既然孩子说了真心话,尽管很荒谬,也不可取笑,更不可指责,应该默默专注地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吐出情绪后,你再进行得失利害的分析,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笑着开讲,微笑收场。

    你只有理解和宽容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你有一颗爱心,就有了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爱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宽容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田,学生才会把你当知心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淡化教与学的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应淡化“教”而强调“学”。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不同于书本和教师的见解,应尊重学生富有创意性的思考,课堂上应充满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只要学生有自己的感悟,说出自己的认识,那就有了收获。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质疑中,在教师的点拨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就得到了提高。青少年是最希望表现自己的,为什么不给他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机会呢?让学生去表现,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一位学生在描述初春的柳树时,用了“绿韵”一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初春时柳树绿的特点,教师的肯定,同学的鼓励,使学生更加注意体会和观察生活中的美。

    这样的教学关系,实际上是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由“我会学”进入“我乐学”的过程。淡化教的权威,课堂不再是一种枯燥的说教,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填充,而是一种充满民主气氛的活动。这样师生互动,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因素,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淡化男女生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

    经常听到议论男女生关系如何如何的事,弄得教师一发现男女生同行或关系较密切便紧张兮兮,如临大敌。进而谈心、批评,弄得学校里沸沸扬扬,草木皆兵。作为教师,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看男女同学的交往,男女生有好感是正常的心理,有好奇心也是正常心理,不必大惊小怪。男女生的关系应淡化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男生看前排女生的发辫又黑又亮,就忍不住摸了摸,结果被教师上升到品德恶劣,道德败坏,流氓习气。那男生委屈得泪雨滂沱。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说:“我想知道头发长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我从小没留过长发,也没有姐姐妹妹。”

    孩子们心中有一定的敏感区域,对于一些敏感点,教师应坦诚地触及,给学生以暗示性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组织春游、拔河、接力赛等集体活动,使学生正常相处,用大自然的美,集体荣誉感,忘我投入来净化心灵,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生活氛围。淡化男女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真诚、友好中,轻松、平静地度过美好的中学时代。

    四、淡化优差生的关系

    传统教育中,“优等生”是教师的宝贝,“差生”却成了教师的“负担”。俗话说“儿童怕父母偏爱,学生怕教师偏心”。学生非常敏感,一旦发现教师偏心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故意惹事生非,实际上他们的某种行为只不过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因为他们更怕被教师抛弃。在有的学校、班级,“优等生”可以挑座位,而“差生”只能坐在最后或角落里受冷落,这对于学生自尊心无疑是一种严重的伤害。这些学生是被教师贴上标签的“残次品”,更有出言不逊者任意践踏这些学生的人格,使这些学生形成一种自卑、懦弱的心理。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挖掘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长跑、绘画、唱歌等,在其他领域一展绝技,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价值,进而激发出深埋在心底的自信,再进行优势迁移,使学生多方面发展。

    淡化优差生的关系,使学生之间关系和谐、互助互敬,有助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让学生心里长满五谷,不再有杂草的容身之地,使学生沐浴美好的青少年时光。

    淡化教育是智慧的竞技,是爱心的聚积,是耐心的展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位学生。”愿每位教师都能用爱心去拔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共同弹奏出和谐优美的弦律。

    (本文获全国第三届“健康杯”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二中)

    编辑/陈 虹 石 磊 (赵雪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