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448
学生责任感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责任感的形成,一靠家长,二靠学校,三靠社会,然而,最主要的还是靠学生自已。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创造”。

    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中,如何落实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须实行两步走,要课内外相结合。两步走就是明理导行与实施反馈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为主渠道,家庭、社会为基地的全方位教育模式,坚持幼儿启蒙、童年启迪、青少年矫正与扩展,走循序渐进的路子。

    首先落实好新课程中思想教育的内容,上好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强化学生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明理导行。新教材中很多培养责任感的例文,如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我为家庭添欢乐》、《主动做家务》,语文课本中《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象鼻桥》、《好孩子》、《棉鞋里的阳光》等。教师应很好地利用和把握这些教材,把它作为激发学生情感和责任心的动力。

    同样,主题班会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平台。运用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召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听中悟,在说中思,这样的班会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小品表演《谁丢了我》,引导学生看“图书角”的图书时要爱惜,看完后及时归位;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图书,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不同的年级,责任感的认知层次有所不同。一年级可进行辩论会如《谁的责任大》、《该不该家长接送》,小品表演《妈妈的爱在哪里》,相声《我为家人做什么》等活动,还可要求学生亲手做一份送给亲人的生日礼物;二年级可进行小品《脏了的水果箱》、《垃圾战争》,辩论会《水管开着是谁的错》、《班长的职责》,演讲《我爱班集体》等;三年级可举行短剧《卫生靠大家》、《乘客须知》、《做一天“妈妈”》;演讲《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国旗下的我》……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的思想能够较好地落到实处。

    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从婴幼儿开始。心理教育专家指出:人的良好习惯养成是从娃娃时开始的,五六岁时逐步趋于稳定。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求孩子要把玩具整理好,当好“值日生”,自己洗手帕、袜子,把果皮投入垃圾箱,照看好一盆花草等活动,都能唤起孩子的责任意识。在教师的不断提醒鼓励之下,学生能形成稳定的责任倾向,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学校、家庭及社会氛围,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优秀品质的必要条件。

    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要从小着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水平为标准,避免空洞说教或急于求成。例如,低年级品德教材中《祖国在我心中》的“祖国”指的是什么?“怎样为祖国做贡献”?这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容易弄明白的,不符合认知规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告诉学生: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爱人民从爱亲人开始。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好好学习是对个人的责任,友好合作、帮助同学是对他人的责任,爱护公物是对学校、对集体的责任,尊老爱幼和良好品德是对社会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地区沙河市桥西学区赵泗水学校)

    编辑/ 陈 虹 吴文庆 (刘思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