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393
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8期
     自信心训练活动是儿童自信心养成的有效载体,是一种旨在促进儿童自信心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性训练活动。2001年以来,我们在“小学儿童自信心养成实验研究”中,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的课程模式和实施策略,形成了有效促进儿童自信心品质养成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操作系统,希望能够对广大小学教师和家长开展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促进小学儿童全面发展提供参照。

    一、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课程的设计理念

    (一)倡导“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独特、发展的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主体”的儿童观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的生命主体。尊重每一个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和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价值需要,使儿童真正从成人控制下得到解放。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我们既应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又要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差异,将其视为一种财富来珍视、开发。

    每一个儿童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个体。儿童作为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教师、家长和同伴是儿童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影响源。他们不断地进行积极影响,使得儿童不断地积累成功体验,促使儿童自信心发展。

    每一个儿童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教师及家长应该坚信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具有渴望成功的欲望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自信心是儿童成长的源动力。

    (二)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个儿童发展”的教育观

    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儿童自信心培养应突出体现“尊重、真诚、自主、愉悦”的基本理念。教师与儿童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获取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二、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原则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强化学生自我意识,注重学生情感领域的需求,让学生在各方面有充分的表现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自尊,培养自信,激发其勤奋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二)平等性原则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活动环境的布置、活动形式的选择应使儿童感到安全、平等、民主,使儿童树立追求自我成功的信念。

    (三)激励性原则

    对学生关注、赞赏,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观点正确与否,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任何评价;运用“正强化”理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

    (四)差异性原则

    承认学生个体原有的差异和发展中的差异,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及评价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就是成功。

    (五)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自信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教师是活动的调控者、促进者,但不是旁观者,教师倾情参与是自信教育系列主题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自信教育活动中去。

    (六)愉悦性原则

    在自信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中,教师要营造愉悦的心理情境,让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

    (七)发展性原则

    具有发展性的教育才具有生命力,从发展的角度设计自主活动,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自我展示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后反复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心。

    二、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课程的理论模式

    (一)奥斯本的脑力激荡

    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主要是通过集体思考与讨论的方式,使观点与想法相互激荡,产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更多的新观点或新想法的方法。脑力激荡的训练模式主要包括:选择并说明问题→说明必须遵守的规则→组织并激发轻松自如、开放热烈的团体气氛→主题团体讨论,鼓励大家发表意见→记录大家提出来的意见或观点→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以选取最佳的意见。由于脑力激荡的模式具有易实施、效果好的优点,它在创造力训练,以及各种心理品质的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二)成就动机训练

    麦克莱尔等人认为成就动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通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可以提高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此,在西方国家中发展出了一种专门训练成就动机的教学模式。这种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成就动机者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其成就动机水平。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包括:(1)实施主题统觉测验(TAT),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就动机,也了解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2)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观看录像片,识别高成就动机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通过团体讨论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动机与抱负水平,认识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想要获得他人关心、认可、支持的动机)的关系,了解成就动机在个人未来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作用;(4)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性的游戏,让学生建立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5)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建立符合自己的实际目标,体会更多的成功经验,从而逐步加强自信心。

    (三)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帕尼斯依据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提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他认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六个步骤,即发现困惑、发现事实、发现问题、发现构想、发现解答和寻求接纳。在每一步骤中,都包含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一种是集中性的思维方式。在创造力的训练中,教师应按照上述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于教师来讲,教学训练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能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发散性和集中性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思维能力。

    (四)自我教育课程模式

    温斯坦于1983年提出了一套自我教育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一套系统的课程计划来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掌握有关认识自我与决策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发展他们自我的独特性,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意识。自我教育的课程计划要依据个人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来设计,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现实或假想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过程,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儿童自信心训练课程的实施流程 (郭黎岩 刘正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