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403
学会爱你们的孩子(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8期
     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一大忧虑。家庭教育步入了一些误区,对孩子人格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社会的快速进步要求父母亲不能仅仅将孩子抚养成人,而是要求父母给予孩子良好而科学的教育,父母要树立新的家教观念,要以新的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爱”的误区

    一、管教过严——扭曲的爱

    1.自我牺牲言“保护”——多了压制

    我们身边不乏自我牺牲型的家长,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安排孩子的一切生活,保护孩子,同时也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做法,不仅对家长自己是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孩子的沉重脚镣。另外,别的孩子在自己自主地探索时,背后有父母的鼓励,但是自我牺牲型家长的孩子如果摆脱了父母则必须孤身一人面对世界。所以一个健康的孩子会本能地反抗,挣脱掉脚镣,到外面去寻求正常的生活。

    这样的父母请注意: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孩子之外的生活,只有当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有自己的生活时,双方的生活才可能更好。虽然孩子独立生活是有风险的,但是哪种生活没有自己的风险呢!港湾是安全的,造船正是为了在大海上航行,永远驶不出港口的船,当初为什么要造它呢?

    2.监视盘问成“警察”——多了逼迫

    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不让孩子犯错误,家长由于担心孩子不懂事、会闯祸,常常把温柔的爱心隐藏起来,板着面孔教训孩子,家长像个警察一样,花很大精力监视或盘问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任何一点违规的行为说“不”。家长希望通过监视和控制让孩子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至少不让孩子做什么“丢脸的”事。

    警察式的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常常是以盘问开始,以责备为高潮,然后以定规则为结束。孩子因为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心而变得疏远、隔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敌意越来越强。孩子在对话过程中则是尽力以“不知道”、“忘了”作为抵抗手段,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这样的家长请注意:融洽的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产生,而警察型家长缺乏的正是对孩子的尊重。所以明智的家长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才更有可能主动地向父母倾诉,家长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帮助。

    二、娇纵溺爱——狭隘的爱

    1.有求必应,爱过了头

    一些经济上富裕的家庭,孩子的东西应有尽有;即使经济条件一般、甚至生活困难的家庭,做父母的咬着牙也要使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之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大人总是围着孩子转,这就很自然地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要什么就该有什么,我想干什么都得依着我。结果是孩子的欲望不断发展,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孩子的这种性格一旦形成,成年之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就像一辆汽车只有动力系统而没有灵敏的刹车系统,开到马路上肯定会出事故。

    父母包办代劳,为的是“免得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在父母们“周到”的服务、“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不是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是无原则地包办代替,将困难、问题一一排除,让孩子不费脑筋地步入坦途。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家长起的是“拐杖”的作用,孩子一旦离了“拐杖”便寸步难行。

    这样的家长请注意: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父母理智、温馨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然而对孩子爱过了头,从而陷入溺爱,便是害了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失职。

    2.没有规矩,朝令夕改

    中国人强调对人的了解要“听其言、观其行”。的确,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的,别人也正是通过你的言行了解你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和模仿父母的言行而成长。有的父母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有时因为孩子的哀求或为摆脱孩子的纠缠,改变自己的初衷或答应孩子无理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就等于鼓励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如果一直这样不改变,一方面纵容了孩子的欲望和无理,另一方面也渐渐地使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这样的家长请注意:父母与孩子打交道时,必需重视自己说的话,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应该考虑后果。

    您的“爱”这样表达

    一、善于倾听,多一些了解

    1.爱孩子,教育孩子,必须从倾听开始

    如果孩子心目中的困扰能向爱自己的人说出来,通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再认识。所以,要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在家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必须从倾听开始!

    倾听孩子是一门艺术,是有技巧的。首先,父母应当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其次,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家长不要随便插话;再次,如果孩子在诉说时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让孩子举一些例子;最后,倾听最重要的技巧或者说本质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尊重孩子。当然,倾听之后,了解了孩子的心事,更重要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千万不能讥讽孩子无知和瞎想,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孩子今后再也不敢跟父母交心了。父母可通过一些引导句子,如“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2.沟通与交流

    记者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家长是由于孩子成绩落后言语减少,才发觉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慌忙带着孩子就诊的。“忽略甚至回避与孩子交流的家长比比皆是。”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杜亚松主任说:“家长不知道孩子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知道怎样去沟通;而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父母都应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缺乏心理压力的释放途径,是造成孩子心理困惑的重要原因。”上海儿科医院负责小儿心理咨询的高鸿云主任认为,“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表达和体验能力,这个时期孩子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是游戏。稍大的孩子产生了独立意识,与同伴交流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不管什么年龄段,都需要家长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切记运用沟通的黄金定律:用别人喜欢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二、勇于负责,多一些理性

    1.对自己负责,做孩子无声的榜样

    要说话算话。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除了交流的功能外,至少还有另外两种效用:鼓励、许诺和禁正、威胁。一方面看,父母对孩子允诺什么事一定要谨慎,但已经答应孩子的奖赏一定要做到。从另一方面看,父母也不要轻易威胁孩子,威胁要给孩子的惩罚一定是能够做到的、合理的。父母的威胁只是自己生气情绪的一种表露,所威胁的惩罚措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不会实际施行的,因此这种威胁说得多了,只会让孩子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要创设家庭氛围。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些消极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常常感觉不到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父母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出现争吵等不良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学习压力,把分数看得过重,也容易导致孩子抑郁情绪的出现,此时家长应该注意多给孩子以鼓励,不要把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横向的比较,为孩子“精神减负”,同时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 (施秋奕)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