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9376
学生减负 教师减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9期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最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面对现实的问题,老师们课间会常说一句话:“什么都别说了,对得起人家的孩子就行!”仔细品味不难猜出:老师们虽然有怨言,但是尽量压抑自己,只是希望课前调整心态,减少负面影响而已。分析原因,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政策与实际要求相背给教师增压力

    上级要求搞素质教育,但又比升学率;要求划片招生,但又比较普通学校升重点学校的数量。初中是按住址招生,升学率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生源,初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与每个学生原在小学及家庭环境有关。某所学校在生源较差的区域内,教委限制其按划片招生,计划外学生一律不准收,但同时又希望这所学校成为全市窗口学校。于是,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进行量化,量化分三等,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评优、晋级和奖金的发放,甚至关系到个人的“饭碗”,有的学校还搞末位淘汰。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重,背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二、学校分配不公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

    学校分重点班与普通班,重点班学生是按升学成绩编排的,虽然学校按一定比值量化,但只要有幸带了重点班,期中期末个人量化成绩绝对优秀。另一部分带普通班的老师,量化成绩偏低,于是情绪苦闷、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普通班分班看似平均分配,但分班后上级领导安排的学生插班又导致普通班之间生源不平衡,然后期中期末各班再比较量化成绩。心理怎能平衡?于是老师们牢骚满腹。长期的过度焦虑,加上常常忧虑、烦恼、抑郁,往往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身心疾病。

    三、工作量化无形中给教师套上了紧箍咒

    量化让教师们提心吊胆、生怕有所闪失,于是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注各种细节。由于经常自我责备、遣责,难免产生焦虑、恐惧。

    量化教学成绩,使教师人际关系紧张,量化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资源共享。因为大家都是竞争对手,你若上我就下。有些资料本来是可以通过复印大家共用的,可是个别教师却用最原始的方法让一位学生先抄在黑板上,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抄写,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工作量化引发了部分教师的个人主义、自我封闭,久而久之会使教师形成孤独、无助、嫉妒、郁闷、焦虑等不良心态。

    四、班主任就像是全班学生的“心理垃圾桶”

    对班主任而言,难度最大的还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心理闭锁性增强、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有时比较“任性”,而家长又溺爱有加,干预、干扰学校教育的现象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个性”保护已超出范围,甚至纵容孩子的错误,很多教师为此忧心忡忡,欲罢不能、欲管无招。教师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神圣感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另外,班主任要对班里的几十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有了烦恼、心事找老师交流,抑郁、焦虑情绪无形中转移给了教师。教师的职业具有高风险、高智力的特点,因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承受能力弱,哪怕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有时甚至一句话也可能使他们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教师们在工作中总是小心翼翼。班主任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做了班主任,脑子就没有轻松的时候,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班里学生的事时刻牵系在心里,日积月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时这种情绪也会转移给自己家人,影响家庭生活。

    教师是人不是神,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拥有“快乐的生活”对保证教师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具有实际意义。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保健医生”。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我们共同呼吁:给学生减负的同时,需要给教师减压。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编辑/何 妍 (韩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