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354
心理咨询的选择效应与学生心理预警系统的建设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0期
     一、问题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发现,心理教师人手不够。同时,很多中小学的心理教师也有这样的困惑:自己一人担负着整个学校的“心育”工作,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些力不从心。心理教师精力的有限性与学生需求的无限性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一般的心理咨询教科书和学校心理学方面的书,都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本文试图解答之。思路是先分析心理咨询中的选择效应,并据此提出矛盾的解决办法,即学生心理预警系统的建设。

    二、心理咨询中的选择效应与选择机制

    ⒈选择效应

    所谓的心理效应,是指客观事件的心理意义对个体心理及行为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有规律性的影响。选择效应也是一种心理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通常会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作出判断,进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找合适的咨询师寻求心理援助。当然,也有的来访者是被迫去咨询的。一般说来,自主选择情况下的心理咨询进展会顺利些,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因为来访者的心理阻抗少一些,配合积极些。这也是我们将选择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影响称为选择效应的原因。

    现举例说明。来访者李华(女)在开学的时候通过她的朋友告诉我希望能给她帮助。此后,李华一直都没有跟我联络,直到那学期期末。后来才得知,她的心理问题在临近放假、回家独居的情景下才会发作,主要症状是怕鬼,并伴有轻度的生理反应,如全身出冷汗、抽搐。后来的咨询进展很顺利。这里李华选择了我,认为我是可以信赖的,这是她自己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她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咨询时机——期末,因为在学期末的情景下,她的问题才暴露得最充分。这里值得深思的就是李华了解心理咨询相关信息的渠道以及她的一系列的选择过程。可以说正是这个渠道(包括她的朋友)帮助她作出了选择,从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像这样由于选择(主动和被迫两种)对心理咨询工作及效果产生的系统影响,就是上面所说的选择效应。

    ⒉选择机制

    选择效应起作用的机制就称为选择机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选择的余地。如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咨询,找谁咨询。

    二是有充足的信息资源。在上面的案例里,李华的朋友就是她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宣传”等手段使学生拥有足够的信息资源。

    三是咨询员—来访者通道必须顺畅,当来访者需要咨询服务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

    三方面构成一个系统,是选择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将选择机制扩展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中去,就可以构建一个学生心理预警系统了。

    三、学生心理预警系统的建设

    ⒈预警系统及其建设的可行性

    目前来看,心理预警系统是解决学校心理教师数量少、精力有限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是必要的。如果这个系统建设好了,心理教师就没有必要像宪兵一样盯住每个学生,也不用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延误对学生的援助。然而这是可行的吗?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心理、人格、适应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援助。这种指导和援助主要以心理辅导或咨询的方式来介入,包括发展性辅导、预防性辅导和治疗性辅导三个层次。

    发展性辅导面对全体学生,而预防性辅导和治疗性辅导只面对部分和特定学生。因此,心理教师就面对这样一个困难,即如何挑选出那些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机制把这部分学生筛选出来。心理预警系统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在中小学,教师、班主任和家长每天都与学生接触,广大教师、家长都可以是心理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系统的中枢是心理教师。广大教师、家长主要是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并决定是否需要“报警”,而心理教师进行问题的最终处理。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可以保证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随时可以得到心理援助。实际上,这个预警系统也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学校心理学的重点是以矫正性的心理教育为主,不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而可能是因为预警系统建设好后就没有必要时刻跟在学生身后。因此,只要措施得当,这个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可行的。

    ⒉预警系统的建设措施

    (1)稳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

    这是整个预警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基础和出发点。这种信任关系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往一点一滴积累和体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掌握如何与孩子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大人”应该主动表达我们对小孩子的关切和在意,并在“困难”时帮助他们。比如说,对于性我们以前是谈虎色变的,基本上不跟学生或者自己的小孩交流这方面的问题,但美国家长就会跟小孩子讲这些问题,而且妈妈还会叮嘱一句,有什么烦恼就告诉我,妈妈会在餐桌前随时为你等候。经常进行这样高质量的沟通,家长与小孩子之间就会建立起稳固的情感联系,小孩子信任妈妈,在困惑时首先想到的是向妈妈求助,而不是逃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的。

    (2)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建立教师、家长与心理教师之间的联系

    很多教师或者家长对小孩子很粗暴,但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而且更不知道如何去化解他们与小孩子之间的冲突。但只要去学习,看看心理咨询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应该是可以很快掌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家长还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心理征兆,给予及时的回应,提供最初的援助,并把心理教师介绍给他们,同时联络心理教师寻求专业援助。与心理教师之间经常交换意见,这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家长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以心理教师为核心,组建完善预警系统

    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预警系统的中枢。心理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系统的建立、建设、完善和领导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心理教师就要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与一般教师及家长的联系,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作用,并给予适当的培训;取得学校及家长的支持;通过心理健康课等途径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信息,必要时需要开展一些课外的宣传活动,比如散发印有相关信息的传单、出板报等;学校心理教育的各方面要协调进这个系统,使各方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张日昇.咨询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徐光兴.学校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宏瀚.教育教学中若干心理效应分析.广西心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3(1-6) (范会勇 张进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