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360
托起孩子心中的太阳(上)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0期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加强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于2004年四月间,运用MHT(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标准量表)对1106名高中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并召集了80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30名无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7.31%,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54%。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恐怖倾向(占总人数的7.37%)、冲动倾向(占总人数的4.05%)、身体症状倾向(占总人数的3.87%);学习焦虑(占总人数的3.31%)、对人焦虑(占总人数的2.76%)、自责倾向(占总人数的2.76%)、过敏倾向(占总人数的2.03%)、孤独倾向(占总人数的0.74%)。从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看,除了极少数与遗传素质的影响有关外,绝大多数与家长和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同学之间的交往冲突与矛盾以及他人和意外事件的伤害有关,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中学生恐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⒈问题情境

    小翠,16岁,高一年级住校生。长得十分文静,平时学习很努力,不爱说话,很少与同学来往,学习成绩在班里中等。一天晚上自习课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离开教室回宿舍去了,而她仍准备继续看一会儿书,正在她看得入神时,一名学生轻轻地走到她身后,和她开玩笑,冷不防地大叫一声:“回去!”她被吓了一大跳,很长时间都回不过神来,目瞪口呆地坐着说不出话,在同学的反复推搡劝说之后,才慢慢收起书包回宿舍了。从此以后,小翠总是不大情愿到教室去,每当走进教室时,就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与害怕,想赶快离开教室;每到晚自习课结束时,她总是会慌忙收拾书包匆匆跑出教室。

    小翠的这种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恐怖倾向。

    恐怖倾向是指对一些场合或客体感到恐怖,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但仍无法控制,并对恐怖对象产生回避行为。

    ⒉恐怖倾向的表现

    (1)广场或场所恐怖倾向。恐怖的对象主要是某些特定的环境。如广场、高处、人群密集的场所(飞机、公共汽车、火车)等,其特征是极力回避这些场所,害怕不能及时离开。

    (2)社交恐怖倾向。恐怖对象是社交场合及人际交往接触等。其特征是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笨拙、迟钝和局促不安,从而影响了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因此极力回避与人交往的场合。如不敢在公共场所讲话、见人脸红等。

    (3)单纯恐怖倾向。恐怖的对象是一些特定的物体或情景,如某些动物、黑暗、雷雨、流血场面等。其特征是极力回避这些场景。

    ⒊恐怖倾向的形成原因

    (1)缺乏生活经历。遇到未曾经验过的场面,不论是谁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比如,幼儿害怕黑暗的地方和很大的声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此种焦虑会逐渐减少。

    (2)过去创伤经历的影响。有一些恐怖倾向是源于过去的创伤经历。由于某些创伤的恐怖体验发生在某些场合,与这些创伤经验相伴的场景及人或事,以及类似的场景与人或事,都容易条件反射似地促发某种恐怖的感受。比如,一个曾经受到父亲严厉惩罚的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对领导产生恐怖倾向。

    (3)依赖性格。从小娇生惯养、受到大人过度保护的孩子常缺乏独立性,并容易形成依赖的性格。这种孩子由于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能力,只要是一个人就会感到焦虑,很怕黑暗地方,为人处事总是带有孩子气。

    (4)缺少关爱与自尊。一些缺少关爱与自尊的孩子也容易产生恐怖倾向。他们的恐怖表现的实质是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与重视。

    ⒋恐怖倾向的防治对策

    关于恐怖倾向的防治,重在作好预防。作为家长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永远都是他自身的成长,因此,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在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减少对孩子的过分保护,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对于孩子缺乏经历而产生的恐怖倾向,要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多参加集体活动,要不断拓展生活的空间,对于孩子勇敢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

    (3)对于因创伤经历所导致的恐怖倾向,要帮助孩子找到第一次恐怖的经历与事件,然后进行分析,帮助其确立正确的应对态度与策略。

    (4)鼓励孩子从创伤中走出来,并勇敢地面对以前所恐怖的对象,超越自我、战胜自我。

    (5)对于因缺少关爱与自尊而导致恐怖倾向的孩子,要给予足够的关爱与尊重。要多询问并了解他们的需要,对于他们的优点要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

    二、中学生冲动倾向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⒈问题情境

    小军,男,16岁,初二学生。爱发脾气,极易兴奋和冲动,经常为一点点小事就与同学争吵,大声吼叫,时常不顾后果地打架,直至自己和别人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因此同学关系十分糟糕;在课堂上,小军常常接嘴抢话,老师批评他时,他往往会低头撅嘴,甚至会生气地将书扔到地上。在家里经常顶撞父母、扔东西;心情好时,也很听话,学习成绩时好时坏。

    小军的这种表现,其实是一种冲动倾向的表现。

    冲动倾向是指易在某种强烈情绪的驱使下出现带有暴发性或攻击性的话语或行为。

    ⒉冲动倾向的表现

    (1)情感不稳定或反应性过强。情绪易摇摆不定,起伏大,易激惹和焦虑。

    (2)不顾后果的冲动行事的倾向,行为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如过度狂欢、随意扔东西、轻率的性行为、抽烟、酗酒、行窃、暴饮暴食、打人、骂人等。

    (3)缺乏对挫折的耐受力,遇到挫折时,难以控制愤怒的情绪,易大发脾气或爆发攻击性行为。

    (4)缺乏对问题的预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易急躁而出现冲动性行为。

    ⒊冲动倾向的形成原因

    (1)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这种冲动倾向与其生物学的神经类型有关。对于冲动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就必须考虑到其是否属于先天的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

    (2)被强烈的焦虑所驱使。比如,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时,冲动倾向就会增强。有一些孩子由于反复的人际关系冲突,出现了反复的情感危机,为了避免被遗弃,他们极力与人建立情感关系,而采取了过度的交往方式,使言行带有较强的冲动性。还有一些孩子自我心像(对自己的看法)、个人偏好及目的性不清楚或紊乱,不知如何与人相处,长期感到空虚,并伴有不踏实的焦虑感,因此,也容易有冲动性的行为。

    (3)后天的学习与模仿。有一些具有冲动倾向的孩子,其父亲或母亲的言行也有较强的冲动性。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孩子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了父母的言行。

    (4)冲动行为的不当强化。有一些孩子在起初出现冲动性言行后,没有受到及时的制止与惩戒,反而得到了某种奖励,因而冲动性行为得到强化,并发展起来。比如,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没有如愿,于是,他发脾气扔东西,结果父母不但没有惩罚他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冲动性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蒋 平 李丽耘)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