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362
“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0期
     “中等生”的概念,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细究起来,它应是指在学生前进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在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时,往往最先认识的学生是“两头”的学生。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但也往往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因此,事实上“中等生”成为被忽视的群体。本文拟对“中等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疏导进行探讨。

    “中等生”的心理特征

    “中等生”多数为“乖孩子”。他们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做事踏实认真,遵守规章制度,很少惹麻烦,所以成为教师和家长放心的孩子。也正因为放心,他们才容易被教师忽视。而教师的关注与肯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注和激励,缺乏在集体生活中唱“主角”的机会,缺乏被认可、被尊重的成就感,因而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热情,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缺乏独立见解和果断性。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优点和缺点,使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距离和矛盾。例如,在回答教师提问时,他们希望自已能口齿清楚地把问题答好,却往往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在为人处事中,他们希望自已能豁达乐观,却经常要为一些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他们希望自已能参与到同学中,却又担心别人嘲笑。

    “中等生”的心理疏导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如何疏导“中等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具备如下心态:

    1.欣赏学生。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和做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热切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2.信任学生。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如班务记录、公务保管等。特别是对做事认真的“中等生”可委以重任,调动他们的自信心。用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多种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

    3.理解学生。教师应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尊重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在疏导学生心理时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

    1.家访。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家访,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同时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行为动机,探究行为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应利用班会或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找优点”的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优点。通过得到他人肯定的评价来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使学生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会扬长避短。

    3.创造成功记录。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是产生自信的基础,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中等生”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在班集体中,每周安排一节课来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习竞赛、劳动技术竞赛、书画展览、体育技能竞赛、小知识竞赛、课文评议、热点分析、小制作、小设计竞赛以及特长展示等,提供不同特长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中等生”也能经常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信心不足的学生提前做准备。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成功地表现自己,创造成功的记录,逐步建立信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准目标,使目标与个人的能力相符,不好高骛远,量力而行,积小胜为大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注重过程,看淡结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持之以恒,勇敢行动。

    总之,在疏导“中等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多学习,多观察,勤思考,重实践。“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注,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王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