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297
小组学习(Group Study)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2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合作学习法开始在欧美各地推行,根据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此种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方式比较,学生的学习有更显著的成效,人际交往的能力得以提高,自尊感也得以提升。此外,对学校的喜爱程度、对学业的自我要求,以及对个人的行为表现也有正面的影响。而合作学习法体现在手段上,最主要的就是小组学习。

    所谓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能力混合的合作性的小组学习模式,即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模式适合任何科目的学习,一般由三至七人组成一个小组,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学习和讨论。有效的小组学习以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基础,组内的每位学生不单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同时也要帮助组内的同学学习,从而形成一个互助互勉的学习环境。

    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因而,每个组内的学生都将学得更好,因为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理解能力帮助组员了解老师的教授,而且通过教导别人,自己可以学得更透彻、更深入,最后所有组员彼此可获取更多关注及协助。这样无论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何差异,他们最终都可以获取成功。

    教师在小组学习中是一个关键人物。对于一个新组建的班级,最初,教师通常是处于观察者的位置,去分辨识别每个学生的能力特长,并给足一段时日充分让大家在一起学习和相处。大多数学生在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里总能相互结识,这时小组学习就已经有了实施的基础。

    教师首先发放任务,他要将此次学习的程序及达标的要求展示给学生知道,让他们了解“成败全赖他们彼此的合作”,即形成Positive Interdependence。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并在自愿原则下组成3~7人的小组。在组成小组时,应尽量考虑到同质和异质的因素,所谓同质是指群体的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和知识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异质则同上述各方面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课程知识较单一,不需要复杂的综合知识,适宜同质,而课程内容复杂,涉及多方面知识,适宜异质。

    小组形成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制定清晰的主题或话题后,懂得运用达标的方法及评估组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落实个人责任,并有意识地协助能力暂时稍逊的同学,并给予帮忙、支持或鼓励,以完成任务。

    随后,小组成员们需要并肩工作,围绕着主题通过各种手段查询资料,例如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民众调查等,但书本方面的查询仍是最有依据的途径。当第一轮“海捞”完结后,要进行下一步的Face-to-face Interaction,即一起对所有资料进行筛选和研究,尝试着从中汲取知识和个人观点来充实小组话题。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成员的思维。此时,只有小组成员学会运用领导、决议、建立互信、沟通及处理冲突的方法,才能给每一个成员创造一个言论自由、互相尊重和互相学习的环境,才能充分分享资源、互相帮助、支持、鼓励及赞赏,以推动他人及自己抵达成功。因为大家能够在一起针对“疑难杂症”进行“切磋”,那么相当数量和显而易见的错误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了。

    最后,小组成员要对每个人的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估,特别是“猎取”大家充分探讨后普遍同意的结论从而形成最后的报告,即Group Proccessing。

    其间,教师要定期参加小组学习,咨询引导学生如何深入认识问题,协助学生总结评价,另外,由于每一个小组的学生理解水平有限,教师还要定期组织更大范围的组间交流,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知识互补,能力互补,互相促进。

    事实上,多数的加拿大学生坚信,无论教师布置多难的学习任务,只要大家制定人手一份的学习计划书和进度表,然后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同心协力、勤勤恳恳地去拼命完成,那么最终任务总是可以胜利完成的。我在这里求学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到,小组学习就像给了每一位学习成员一顶宽大舒适的学习保护伞,从而使学生们顺利地度过艰辛的求学岁月。 (蔡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