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9270
中小学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研究与运用(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1期
中小学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研究与运用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仅仅依靠少数心理专业教师是不够的,需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我国各省市(区)开始认真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偏于概念化、学科化,重理论、欠实践,尤其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仅仅从理论层面上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一回到现实生活中,仍然解决不了自身所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特别对于一些教师原有的个性心理缺陷,泛泛的理论培训难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体验和认知,纠正其偏差行为就更难了。在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中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与形式显得尤其必要。而团体心理训练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能够针对中小学教师出现的一系列具体的心理问题,集中目标,实施适当的行为干预,使教师的积极心理体验在训练活动中得到强化,促使其心理素质主动发展。

    一、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意义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师范院校毕业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但教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提升,才具有实际意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教师出现一些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心理问题,如职业倦怠、情绪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教师团体心理训练基于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全面的调查与了解,运用系统、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对教师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使教师心理问题在培训活动中得到缓解与消除。

    1.什么是教师团体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 or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张力为,1996)。起初,心理训练只是用于体育和医疗方面,后来逐渐被运用于国防教育、教育培训以及罪犯改造等领域。

    团体心理训练(group mental training or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即团体成员或小组成员参与心理训练的过程。教师团体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目前,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和中小学校被逐渐开发与运用,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和激发学生各种心理潜能为主要目标。但在中小学,实施教师团体心理培训尚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

    2.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优势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Irvin D.Yalom,2000)。参加团体心理训练小组的教师带着同样的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愿望加入团队,形成一个互动的人际氛围。教师们在团队里的关系是平等的,问题是公开的,目标是一致的,这非常有助于他们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调动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此外,团队成员对培训目标十分明确,与导师的关系民主、平等;在共同的目标和导师的协助、引导下,他们在人际互动的团体情境中体验、反思与支持,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首先,从学习理论上讲,团体心理训练非常符合成人学习的心理需要。美国教育家David Sousa(戴维·索萨)在How the Brain Learns:A Classroom Teacher’sGuide一书中指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记忆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听讲座(Lecture)给大脑留下的记忆影响仅5%;阅读(Reading)10%;音频、视频展示(AV Presentation)20%;表演(Demonstration)30%;小组讨论(Discussion Group)50%;亲身实践(Practice by Doing)75%;指导他人(Teaching Others)90%。可见,合作交流与实践学习最具有效果。青少年以接受课堂讲授为主进行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但对教师来说就太不适用。主要原因是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记忆力和感知力等能力逐渐下降,讲授内容如果脱离教师的实际生活与工作经验,既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很容易忘记所学的内容。

    团体心理训练,从方案的制订、内容操作到学习评价均从教师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暖身活动”、“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等活动营造一种舒适、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活动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教师在这种学习情景中更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树立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团体心理训练能够促进教师心理主动成长。团体心理训练针对教师共同性成长的需要和一些困惑,注重调动教师内在的力量。导师不是通过外在训练去改变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是让教师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改变自己。应该说,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与自我提高的过程。笔者在为小学教师做“职业心理压力”单元活动时,设计“连连坐”这个心理游戏活动,让教师明白一个人无论在什么位置都会感受到心理压力的道理,进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只有全身心地放松,才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挫折与困难。

    最后,交流、互动式的团队训练活动为参与训练的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教师由于职业的局限,具有敏感、封闭、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有些教师即便遇到极大的心理困惑,也不轻易对他人敞开心扉。但在团队里,教师们在制定活动目标、活动规则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一种坦诚、信任的关系,继而形成相互心理支持的团体。比如,有的教师很自卑,觉得自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无法胜任工作,但当他在团队活动中发现其他教师也有同样的心理顾虑时,意识到自身问题根本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严重,自卑心理自动得到缓解,转而以积极的态度与团队里的教师共同讨论问题的症结及自我调适的方法。

    二、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实施

    教师团体心理训练方案需要理论支撑,注重培养教师的心理技能。方案内容应体现科学性、操作性等特点。

    1.团体心理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既要考虑教师职业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更要基于解决教师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重点突出“技能”训练。笔者认为可以将训练内容分成“长期训练内容”与“短期训练内容”。“长期训练内容”包括“情绪放松训练”、“认知重构训练”、“自我控制训练”、“人际沟通训练”以及“社会适应与应对挫折训练”等等。“短期训练内容”可以根据对本地区或本学校教师调查问卷中所发现的教师心理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训练。如深圳市南山区《新课程条件下理想教师心理素质的构建》,课题组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问卷》对全区38所中小学1910名教师(有效被试1809名)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自我控制、自我满意度、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适应调节”这七个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在一般及以上,基本达到了85%以上。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区别。每一个维度都有10%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和自我适应调节维度上,分别有16.3%、14.1%和14.1%的比较差,说明在情绪、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数量较多,而且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教师也比较多。在分析教师上述三方面问题的成因之后,课题组制定教师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将“情绪管理”、“职业压力”及“人际沟通”作为2005年秋季新学期中小学起始年级班主任教师团体心理训练内容。 (刘道溶)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