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2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转换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2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责任,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教育实践证明,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施教方式等外显特征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指标不乐观的现实,不仅仅来自于应试教育压力造成的长期成长焦虑,“罪魁祸首”还有教育的施行者——教育主体不当的施教方式。

    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要更加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心理健康的学生;要大力加强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从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要着重研究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不良的教育方式这一重要的外部诱因。A.T.杰西尔德调查表明,学生讨厌的教师有16条缺点:(1)一向训人;(2)过严;(3)情绪不稳定和不好;(4)留做不出来的作业;(5)不耐心,没有同情心;(6)不和学生在一起;(7)讨厌学生;(8)服装不整齐;(9)不笑;(10)说坏话;(11)体罚学生;(12)不公平;(13)一名学生出事责备大家;(14)偏爱;(15)教法不好;(16)不容易接近。上述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与不当的施教方式是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极力回避的。

    简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必须转换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用科学的心理健康理论武装广大教师,积极营造以融洽师生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和谐的学校软环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学生面前都自觉成为模范公民,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成为学生心理保健的卫士,使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生动活泼地成长。 (彭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