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242
优化教育资源,构建整合化探究式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报告(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2期
     一、问题提出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部分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为当今幼教事业的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

    我学区29所幼儿园均属于农村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教学模式中,集体活动占主导地位。集体活动有利于教师的组织管理,有利于幼儿倾听习惯及活动常规的养成,但也存在着不利于幼儿发展的消极因素:一是集体活动中存在能力强的幼儿“吃不饱”、能力差的幼儿“吃不了”的现象,难以按照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教育目标,实现因人施教。二是教师与每位幼儿接触时间少,不利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幼儿在活动中等待时间相对较长,自由活动时间少,个别指导活动难以实施。

    我园于2004年9月被确认为“厦门市农村幼教课改基地园”,以中心幼儿园为基地,向辖区28所农村幼儿园辐射、带动。在厦门教育学院林秀娟主任的直接指导下,结合本园实际,以开展区域活动为主线,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功能,构建整合化探究式教育教学模式,弥补集体活动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设计

    (一)概念的界定

    区域活动——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整合化探究式教育教学模式——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背景,灵活地将生活课程、学科领域课程与幼儿主题探究活动有机整合,是师生共建的整合化课程模式。

    (二)实验的方法

    实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助以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三、实验过程

    (一)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立体化育人环境的创设应从精神氛围的营造和物质材料的提供两方面入手。

    1.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由幼儿园整体氛围、教师对幼儿态度、幼儿间交往关系和幼儿在集体中地位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就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根据幼儿发展需求,活动区域的创设应结合五大领域,围绕班级理念为活动区命名。例如:以拥抱自然为班级理念的各活动区名称为:语言区——山谷回音;科学区——智慧海洋;美工区——湖光山色;音乐区——泉水叮咚;种植区——天然氧吧;建构区——森林城堡;社会区——啄木鸟门诊等。区域设置根据幼儿活动需求注重互动性,区域安排动静分开。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调控作用,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往,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萌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促进其社会性和谐发展。

    2.创设幼儿积极参与的物质环境。

    (1)幼儿参与设计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规划区域,倾听幼儿心声,采纳幼儿建议,放手让幼儿去设想、尝试和体验。这对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都是有益锻炼。经过创造性劳动后,幼儿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能自觉爱护活动区域中的各种设施。

    (2)幼儿参与布置环境。各活动区、墙面、走廊、作品袋等都是幼儿展示自己成果的空间。幼儿可随时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将作品布置到他们感到满意的位置,并通过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参与区域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幼儿参与管理环境。结合团队小组和值日生工作,让幼儿推选小组长,轮流参与管理活动区。例如:把混在一起的插塑分开,修补破损图书,整理娃娃家等,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又能够增强其劳动意识。

    (二)确立主题教育目标

    1.依据幼儿现有水平,制定主题教育目标。制定主题教育目标,既要分析幼儿发展需要,注重幼儿多元智能的开发,又要分析幼儿“最近发展区”和现有水平。教师应和幼儿共同研究探究任务,形成幼儿能看懂的主题网络,并及时生成主题活动内容。

    2.围绕主题教育目标,预设主题活动内容。主题活动内容要为主题教育目标服务,例如,中班主题活动《多彩的春天》的目标为:萌发幼儿乐于探究春天秘密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大胆运用多种方式自由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围绕这一主题目标,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的具体活动有:语言活动——《春雨沙沙》和《小蝌蚪找妈妈》;科学观察活动——《小种子发芽了》;健康活动——《运送小树苗》;主题自选活动——《春天的小花园》;社会游戏活动——《放风筝》和《郊游》等,每项活动内容都注重主题教育目标的渗透,是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课程的统一。

    3.结合主题活动内容,创造性开展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主题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应根据活动需要,创造性开展区域活动,灵活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手段。例如音乐欣赏、讲故事、学习儿歌,就可以选择集体活动形式进行;美工制作、数学操作、科学小试验,适合教师分组指导;科学观察、社会交往和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团队小组分组交流。在对幼儿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可按幼儿接受能力、知识基础与性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意愿。

    (三)挖掘各类教育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

    实验的不断开展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使活动区域逐步扩展到家庭、社区、大自然等更宽广的活动空间,这就需要注重挖掘各类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

    1.家庭资源是主题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家园共育,使双方达成教育共识,搭建教育平台,引导家长参与到主题探究活动中来,发挥家庭资源的重要作用。

    (1)幼儿园搭建教育平台。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需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运用家园驿站向家长推荐科学育儿知识,让家长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关注幼儿健康成长。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活动和家长开放日,为家园一致教育搭建平台。

    (2)家长参与主题探究活动。利用区域活动优势,邀请家长参与主题探究活动,既能推动幼儿主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又有效利用了家庭资源。例如请医生职业的家长来园讲解卫生保健常识,孩子们非常乐于接受;请身为警察的家长配合教师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孩子们练得格外认真;请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幼儿参与幼儿园组织的社会实践和探究活动;家长带幼儿外出游玩时,注重把观察季节特征、搜集废旧材料和制作玩教具等主题探究任务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

    (3)双方努力共促家园互动。创办幼儿园小报为家园互动创设交流平台,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最新动态和家长的教子经验、幼儿的童言稚语都可在这个平台上得以互动。每月的幼儿成长手册记录,增强了家园的互动力度。

    2.社区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郭阿苏)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