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216
相互理解 有效沟通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2期
     那是一个斜风夹杂着细雨的周末下午,我又一次参加了每年一次的面向全市的心理与教育咨询活动。在两年多的义务咨询活动中,每次接手一个新的案例,我心里总是沉沉的。孩子的彷徨、苦闷、失落,学校、家庭与社会或多或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那些不懂真爱、而又放弃自己的一切、把人生理想全部转嫁给孩子的父母面前,当他们面对自己给孩子造成的问题,却又不知所措,而身心皆疲、陷入无法自拔的绝望时,我常常深感痛惜。

    那天采用的是个别辅导方式,在咨询桌旁摆放着两把椅子。我刚入座不久,就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偏瘦的儿子朝我走来。主动招呼孩子的母亲入座后,我让男孩自己搬把椅子跟我们坐在一块儿,没想到遭到了男孩直截了当的拒绝。经验告诉我:孩子并不愿意来咨询。

    我随口说了一句:“孩子不愿意来,是你当妈的要求他来的吧?”

    母亲答道:“我得整天替他担心、操心,这孩子真让人头疼。”

    “没事的,随便来听听吧。要不我给你搬把椅子?”我装作非常随意地对男孩说道。

    “我不要坐,就是不要坐。”男孩边说边用强烈的体态语言表示反对。母亲显得有点儿尴尬。

    “那你自己玩吧,我和你妈妈聊聊。”我克制住自己不满的情绪。

    男孩的母亲告诉我:“孩子在小学里一直很优秀,考入我市一所较好的初中后,成绩也一直不错。既使现在成绩有点儿退步,但仍然保持在班级的前十名。这学期以来,他经常喜欢和她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顶牛。这个星期回家,他告诉我,他又一次顶撞了班主任。我批评了他几句,他气哼哼地告诉我:‘我们班的同学没想法,老师说的就说对。’我说了他几句,没想到他竟然在我磨的豆浆里放了很多水。”

    母亲边说边拿出了孩子期中考试的成绩单。我稍微看了一下这张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单,了解到男孩的语文成绩相对较弱,其余各科的成绩依然相当不错。但这张成绩单的独特之处在于:班主任把每门学科的年级最高分罗列在表格中,它和每一个孩子的成绩形成了对比。可以推测,这是一所过分注重成绩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压力都相当大。

    “和老师对着干,不一定是件坏事吧?关键在于孩子做这件事的出发点和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母亲有点惊愕,不置可否地笑笑。在旁边一直蹦个不停的男孩停止了运动,看了我一眼。然后,继续玩着爬高和立定跳远的运动。

    “能不能跟我说说这次和老师发生冲突的经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班队活动课上,班主任要求大家统一着装,以改变班级早操得分较低的情况。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将近一节课后,请全班学生举手表决。除了这位男生,所有的学生都举手了。老师再三暗示他,但是他仍坚持己见。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举手?”男孩说:“你说的观点我都不同意。”老师被逼急了,怒气冲冲地说:“这样的学生是没有前途的。”而且,自从这个学期以来,类似的冲突已经不止一次了。

    在叙述的过程中,母亲一方面为师生之间的冲突而责怪孩子,另一方面却沾沾自喜于孩子“独特”想法。其实,母亲的想法就如同一个吸烟成瘾的烟鬼,虽然知道吸烟不好,一再说要改变自己、决定戒烟,但是在情感层面上,却认为吸烟很潇洒。这种观念、做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对老师的评价,强化着师生过激的交往方式。

    经过初步的分析,我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原因一: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母亲的讲述中,我慢慢得知:该校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学校的生源都是经过选择的,收费相当高。许多父母送孩子入该校进行学习,对三年后孩子的中考都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学校也不得不以“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仕途策略满足了多方的利益,使多方利益驱使下的心理在教育中或者在考试前达到了平衡。有的老师甚至绝对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目标。

    原因二: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在咨询中,我发现:这位母亲与许多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一样,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学习的情感体验。只要孩子的成绩稳中有升,一般家长是不会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只有等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了他的学业成绩时,家长才会来咨询。此时,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依然是怎么提高孩子的成绩,而不是从根本上考虑如何解决孩子心中的困惑,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虽然有些家长也知道师生关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之一,但最关心的还是通过改进学习方法、多做习题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成绩,并且简单地认为,成绩好了,师生关系自然就好了。有的家长虽然知道成绩并不是评价孩子的惟一指标,但是在情感层面上,一直无法接受学习成绩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或大或小的目标。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有时甚至伤害了孩子,割裂了亲情。

    原因三:孩子心理的变化。孩子进入初中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很想表现自我,但自我评价往往过高,常常有极大的盲目性。再加之这个男孩身材瘦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他渴望获得别人认可的强烈愿望。

    我决定以班队活动课的冲突为切入点,从改变男孩的认知入手:首先从认知层面上帮助男孩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行为、理解老师和妈妈,然后逐渐地改变母子对师生冲突的看法和认识;并建议男孩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第一,通过移情,建立相互信任。我说:“师生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并不绝对是一件坏事。这说明你有反抗权威的勇气和能力。但是你忽略了一点,即所有举手的同学并不一定都赞成老师的看法。”男孩听我说完这句话,停止了运动,朝我点点头,趴在她母亲的肩上。我再次让他坐下,他还是拒绝了。

    第二,进行沟通,认识问题症结所在。我问男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你的时候,你是不是既委曲又难受?”男孩点点头,慢慢地与他妈妈一起挤在一条椅子上。“虽然你也知道老师的主观愿望与你一样都是为了班级能够更优秀,但是老师这样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而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武断地否定了老师所有的观点,老师的感受怎么样呢?”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当语文老师走进教室,你心里是不是比较反感,注意力也没有以前那么集中了?”母亲表示了认同,又列举了孩子与语文老师发生冲突的若干事例,男孩低下了头。母子俩似乎认同了孩子语文成绩的滑坡与师生的冲突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第三,激发动机,改变行为。如何让男孩学会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事实上,师生之间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孩与老师之间都采用了较为极端的方式。在肯定了男孩独立见解的基础上,我告诉男孩:“一个人再有思想,如果无法与他人沟通、交流,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只能自己孤芳自赏;自诩为才华横溢的个体,最后往往脱离集体而成为孤家寡人。”

    男孩的神情变得严肃,他认认真真地坐在我的对面。母亲补充道,近来孩子常常在他面前抱怨没有真心朋友。

    我建议男孩:“能否采用比较合适的方式让老师或其他同学接纳你的意见?比如,通过周记让老师知道你的真实想法,通过作业本后面的附语,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母亲鼓励男孩尝试一下,男孩略微点了一下头。

    我继续说:“请你再考虑一下,有时你针对的是老师本人,并不是针对事情本身。这样,你不仅伤害了老师,也伤害了你自己。如果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尝试着用委婉的方式与同学、老师交流思想,老师肯定会比你走得更远,慢慢地会欣赏你的独到见解。另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你的内心常常会涌出自己无法排解的情绪,比如对自己的形体的不满等,它是不是也影响了你对别人的看法呢?如果你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只要你肯努力锻炼、加强营养,你肯定会超越父母。因为,施瓦辛格也不是天生的。”男孩垂下了眼睑,点了一下头。然后,我非常郑重地告诉男孩:“当一个人阅读量增加、见识逐渐变广时,慢慢地就会发现,真正有思想的人首先是一个心胸宽阔、好学进取的人。”

    望着母子俩怀着希望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知道,如果学校极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与老师的标准,师生的冲突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调和,而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孩子的母亲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合理的、自己是舍弃了一切为了孩子,而忘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根本原则,孩子必然无法承受父母给予的“爱”,两代人的冲突终究会以孩子要求人格的独立而开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自己共同的努力。当然,任何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理性地去分析它,认真地去解决它,它必须会成为我们成长中的一笔财富。

    主编点评

    辅导过程自然、顺畅,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而且告诉了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方法,更启发学生认识到学会与人沟通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教师和家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谢捷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