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181
新课改形势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提到日程上来。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其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几个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上千名学生的这种需求。由于广大班主任的参加,便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恐学、逃学、说谎、恶作剧、斗殴等问题,沿用旧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上述问题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可能是一个心理问题,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并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别的教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情况、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1)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班主任只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交往、劳动等活动的观察,一般能比其他教师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之其他教师而言,学生也非常信任班主任,愿意把心里话向他们倾诉,也非常希望能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帮助和指导,这也为班主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2)班主任进行的常规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班主任进行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只要班主任能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技巧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就能使每一项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3)班主任与家长和任课老师的联系,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班主任在学校、家庭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他不仅对学生及家长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任课教师中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在良好人际环境的创建及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方面,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来说,班主任能起更大作用。

    二、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忌妒心强。父母娇宠,老师器重,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意识狭隘、爱钻牛角尖,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一旦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人意的事情,容易出现偏激行为。有这样一位颇有代表性的学生:小A是一名初二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但在班中并无要好的朋友,原因是她太傲,又爱打小报告,喜欢说人坏话。期中考试后,她发现同桌成绩比她高出三分,就开始散布谣言说她同桌考试作弊,然后指着一处橡皮擦过的痕迹说修改成绩了,在班中造成轩然大波,受到老师批评后,又离家出走,不来上课了。在这件事中可以充分看出,小A受不了别人尤其是离她最近的人的优秀,对别人的进步不是祝贺,而是从个人狭隘的自尊感出发,忌妒别人,进行报复、毁坏,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的心理特点。

    2.青春期的情感萌动。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世界卫生组织把青春期界定于10岁~20岁之间。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外在美已经有了相对明晰的认识,他们开始注意到自身外貌、身高、体形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外貌不够漂亮或个子偏矮、体形较胖等,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自怨、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如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则易产生爱慕虚荣、自傲、狂妄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性意识的出现,是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之一,它引起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的一系列变化,十三四岁的孩子已开始萌发追求异性的需要,因此,青春期被人们称为“性危险期”。但在我们国家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如果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时,学校或家庭教育不当,孩子遇到外界的冲击、刺激,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不当。有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是由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对其行为表现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有效引导,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一个14岁的女孩,有几次回家晚了,她妈妈很生气,骂她:“又到哪儿鬼混去了,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这么晚才回来?”这个女孩只是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或者去唱卡拉OK,但她妈妈骂了她几次以后,她竟然真的不回家,和一个男孩在外面同居了,以致怀孕无颜回家而跳楼自杀。如何看待这一女孩的行为呢?她本可以向妈妈解释的,但是妈妈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青少年心高气傲,自尊心强,一旦遇到伤害自尊心的事,往往易激动,易愤怒,甚至拿自己作为报复的工具,做出一些偏激行为。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全面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校外生活。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第二,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师需要了解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与人交往;对自卑型的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偏激性和攻击型的学生则要以静制动、以理服人,培养他们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对耐挫能力差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与训练。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有特长的方面大展身手,对恢复自信、改变自卑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安全度过“性危险期”

    正确的生理卫生教育。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前,班主任老师要把科学准确的生理知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时候可以把男女学生分开辅导,这就需要联合其他老师,男女老师分别辅导男女学生。给他们讲解第二性征的相关知识,教给男学生针对“遗精”、女学生针对“月经初潮”等问题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并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先打个“预防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可以主动找班主任咨询。

    科学的性意识教育。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提前,但他们很少能获得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青春期知识,随着性意识的出现,他们会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自我认识和探求,引导不到位会产生很多问题,轻则困惑,重则产生性心理变态。而学生本身又难以启齿,这时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审美教育等。在这一时期,男女学生既表现为互相疏远,而又渴望与异性彼此接近,如果青春期教育不当,极易发生单相思、早恋、同居、未婚先孕等不良现象。班主任可以通过举行主题班会等活动,列举一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处理,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放学后,小刚塞给小雨一张纸条:下午一块溜旱冰好吗?小雨很矛盾,不知如何去做。”针对这一情景,让学生自由发言帮助小雨找出对策,在讨论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3.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其他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班主任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应系统地向家长们介绍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及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比如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一旦不那么苛刻,学生的压力就会明显降低。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编辑/何 妍 (葛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