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074
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据报载,湖南省株洲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近期发布《森林防火工作通知》,明文规定在发生火灾时“禁止中小学生参与扑火”,在当地引来一片叫好声。

    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一个班。这么多的孩子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实在令人震惊,也令人困惑。从相关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四种:一是青少年生理期明显提前,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现象;二是学校早期心理教育存在盲点,特别是在传统教育中,片面引导未成年人“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使得许多原本需要被呵护的幼小生命,反而过早地“冲锋陷阵”在各种灾祸的现场或“前线”,酿成了种种悲剧;三是社会上成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因素在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四是在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的今天,许多 “唯分数论”的家长过于看中孩子的成绩。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过度娇惯,在客观上造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的心理。由此可见,在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这种做法实在令人击掌叫好。值得注意的是,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将散落在一些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提炼;也不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的生理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社会属性,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

    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联手设置“安全网”。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出走、自杀等现象,要从客观的角度深究原因及教训;网络、电影电视、报刊等媒介应注意净化与此有关的画面和文宇,减少对青少年的暗示及误导;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成功梦想的工具。如此,“生命教育”进课堂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回民小学)

    编辑/于 洪 (苗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