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06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这既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但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工进城后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要面对的许多现实问题,如:住房、学费、交通等等。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托人照看,于是农村便出现了大量缺乏父爱、母爱的未成年人,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笔者于2006年初对河南省泌阳县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河南省泌阳县是驻马店市人口较多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90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5%。据调查统计,全县在校中小学生有18万多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7.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9%。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他们无法享受真正完整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调查中发现,近65%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0%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28%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还有1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一般表现如下:

    (一)柔弱无助

    如不愿与人交流,教师找其谈话时易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等。在泌阳县祥瑞小学,教师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作文、周记中,写满了孩子们的困惑与苦闷。

    (二)寂寞空虚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寂寞。如一位六年级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是中秋节,同学们都很高兴,他们叙说着爸妈给他们买的各种好吃的点心、水果,可我一点都不开心,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只想要爸爸妈妈在家,我也不想要什么好吃的。可是……”。

    (三)自卑闭琐

    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

    (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对父母充满怨恨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亲情的缺失

    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留守儿童不仅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缺少相处的时间,而且平时通话的机会也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主动打电话回家,而家里除非有什么急事,才会给外面的父母打电话。并且由于许多留守儿童自己家里没装电话,要到邻居家接听父母的电话,所以通话时间也大多在五分钟以内,这种状况限制了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语言沟通。

    (二)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且在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以隔代监护者居多。他们的监护人大多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还存在着溺爱的现象。留守儿童也觉得他们思想老化,极少与隔代长辈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所以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都难以及时察觉。

    (三)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特别是大多农村中小学大班教学,每班平均在80人以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对于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管护的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即将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租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是住校,条件一般都较差。此外,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负责。而这些班主任往往又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他们每天从早上5点多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9点半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残缺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

    (四)社区和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家长外出务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由于村干部这种意识的存在,自然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县级政府部门来看,他们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

    三、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的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近来,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大量报道,这些报道反映出,社会各界开始对这一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在近期的研究中都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建立社区和家庭协调机制、发挥村委会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构想。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那些外出农民工多数来自贫困落后的地区和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村级行政组织大多都近乎瘫痪,正常的行政工作都无力开展,更不用说拿出专门的资金,提供专门的场所、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与辅导。所以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途径应该是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 (郑 哲)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