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022
埃氏人格发展理论与中小学班级团体辅导(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8期
埃氏人格发展理论与中小学班级团体辅导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人格发展理论简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又称为“心理社会论”,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依照埃氏的观点,个体的自我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只有前一阶段的危机得以化解之后,才能顺利发展到第二阶段。他将人生全程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八个时期,又称“人生八段”(见表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学习适应不同的困难,化解不同的危机,而后逐期上升,最终完成他整体性的自我发展。

    由于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行为各有其特征,于是乃有“关键期”的研究。所谓“关键期”,系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发展或学习的机会,以后该种行为即不易建立,甚至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1]

    表一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要点一览表[2]

    埃里克森的这一“心理社会期”理论,为班级团体辅导发挥其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的重要意义作了最好的理论诠释。整个中小学阶段的班级团体辅导主题的设计,都离不开埃里克森对人生八段(特别是前五个时期)的发展危机的总体判断。埃里克森将人生各个时期视为重重危机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人所能为以及教育对他所能为的,并不是避免危机的产生,而是尽可能将危机化为转机。而班级团体辅导就是这样一种在学生最需要引导的时刻,引领学生去主动适应发展危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将“危机”变为“转机”的最有效的教育与辅导方式。

    二、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最重要的发展性主题是能否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埃里克森认为这是有关自我成长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阶段,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该阶段的勤奋感。我国五六十年代盛行于小学校园里的一句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恰恰概括了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最为重要的发展性任务。“天天向上”本来是一切生物体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当然更是人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特质。我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就不难发现:哪一位小朋友的脸上不是洋溢着对新学校、新生活的兴奋、期待与希望?哪一位小朋友的小脑袋里想的不是“我要早日戴上红领巾”?哪一位小朋友不是认真而又天真地向父母承诺“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这完全可以证明“人之初,性本善”,或者至少是“人之初,性向善”吧。可是,过了六年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当年充满童稚童真的孩子们,看看他们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六年后依然保持“天天向上”的孩子固然还有不少,但不能否认确实也有一些孩子的脸上已经写着自卑与无奈,有一些孩子的眼睛里已经褪去了憧憬未来的光彩,有少数孩子甚至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斥责为“玩世不恭”和“刀枪不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用埃里克森的观点来分析,小学生从入校求学开始,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们并期望他们完成的社会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不至于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们必须勤奋地学习,但他们同时又难免伴随着害怕失败的自卑情绪。这种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构成了该阶段的发展危机。小学阶段的个体如果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包括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夸奖和鼓励,那么他们就会懂得通过“勤奋学习”便能取得应有的成功,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但如果他们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活动中又常遭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与失败,于是便形成和强化了自卑感。从当前的应试教育现状来看,正是由于家庭和学校过分关注知识教学,才使许多小学生经历了太多学业失败的痛苦,才导致这些孩子的自卑自贬、消极沮丧。所以,如何使小学生在六年学习期间,无论其分数高低或名次先后,始终能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始终能对生活充满了乐趣和自信,是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发展性主题。如果错过了这一发展的关键期,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就会遇到更为严峻的发展危机。

    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时,这样一个发展主题在小学六年当中又大致可以分为三段来加以把握:

    1.在小学低段(一、二年级)要突出的主要发展性任务,一是帮助孩子们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与适应;二是在入学之初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孩子们能受益终身。

    2.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要突出的主要发展性任务,一是抓住孩子们“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抓好学习辅导,努力促进孩子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发展;二是满足孩子们正在迅速扩大的交友和被同伴接受的社会性需求,并帮助他们处理好已经出现微妙变化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使他们获得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3.在小学高段(五、六年级)要突出的主要发展性任务,一是依据高年级孩子在以往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活动的锻炼和大脑功能的发展等方面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进行初步抽象概括和归类记忆的能力,以便为今后适应初中学习作好平稳过渡的准备;二是高度关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性格发展,使他们面临这样一个非常矛盾、变化无常和严重失衡的性格发展关键期时,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促进他们的性格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基本上是要解决一个学生是“进取或不进取、有能力或失败无能”的发展态势问题。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在制定团体辅导计划或选择团体辅导主题时,必须牢牢把握住这样一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线。

    三、中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

    埃里克森在上述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中所说的第五个时期,正是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阶段。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是人生全程八段中最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是人格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中的关键。这个时期的个体所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主要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3]。

    “自我统合”,也称“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我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等一连串的感觉。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在青春期发育开始后,由于身心两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便开始从以下六个层面去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1)我有何身体特征?(2)我父母(老师)对我有何期望?(3)我以往的成败经历如何?(4)我现在有什么问题(如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5)我的现实环境有何条件与限制?(6)我希望自己将来如何?个体将上述六个问题思考的结果统而合一,然后用来试图回答“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这两大问题,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统合的过程。对于身心迅猛发展而又缺乏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自我统合绝非易事。因年龄、能力、经验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统合状态,多数中学生在这一时期都不能顺畅无阻地达到自我统合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或多或少的自我统合危机,对于一般的中学生而言是无法避免的,努力实现自我统合是个体进入中学教育阶段自我了解和自我追寻的必经历程。 (钟志农)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