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1期
编号:13198782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的非功利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5日 刘翔平
第1页

    参见附件。

     [编者按]刘翔平,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刘翔平教授曾给全国各地家长和学生举办考试心理辅导数百场,咨询人次逾千例,并在其专业领域发表及出版过大量的学术论文及书籍。主要研究领域与兴趣:儿童读写障碍的诊断与矫正、儿童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诊断与矫正、运用认知治疗的方法对学生自尊心的评价与培训、学生乐观精神与抗挫折能力的评价与培养、学生负性情绪与不合理认知图式的关系研究、考试焦虑的干预,等等。本刊从2007年1月份起将刊登刘翔平教授的一系列有关心理教育的文章,敬请关注。

    [关键词]心理健康;非功利性;幸福感

    有一个中专生前来咨询,他喜欢美术,但家境贫寒,不得不从父命考取了警校,入学后极为不适应,面对较为粗俗的同学和军校式的管理方式,他非常痛苦,虽然努力适应学校,但仍然无法调整心态,于是决定退学。焦虑的父亲认为,这个选择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来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改变想法。

    于是咨询者也想尽办法开导孩子,分析上学与退学的利弊,让孩子尽量选择上学。咨询者有一个价值观,即上学比退学好,并认为咨询的目标是为来访者服务,劝说孩子上学。毕竟警察学校的出路比在家自学好。

    其实,将恢复上学作为咨询的目标可能是不正确的,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讨论上学与退学何者为好,而是退学这件事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当一个人遇到适应环境困难时,虽然有可能反映了环境本身的问题,如环境不适应个性的发展,环境确实是恶劣的、不可忍受的,但这不是心理咨询要面对的问题。环境是否恶劣是一个不真实的问题。遇到对环境的不适应,心理咨询一般从主体的认知或人格方面发现问题。通常是假定这个心理问题存在好长时间了,是干预的目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