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1期
编号:13198760
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健康在学生评价中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5日 冯 晔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传统评价体系的缺陷逐步显露出来。传统评价存在单一、刻板、教条化的弊病,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产生的一种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和协调发展的途径。在倡导和谐健康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评价应更多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评价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与推进,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社会上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减轻学生负担,还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倡导在不降低学生基础教育的学力基础上,促进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有人说对贫穷国家而言是废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奢侈品,对发达国家而言是必需品。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的元素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元素来考虑。

    一、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的课程标准下,学生评价体系体现了四个单一性,即评价功能的单一性,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鼓励和改进的功能;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只重视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只重视量化的评价,忽视了质性的评价,只重视横向的比较,忽视了纵向的对照,在这种状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处于被忽视和遗忘的境地;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独揽大权,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评价。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学生的自信心得不到良好的保护,长此以往心理问题也就产生了。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的价值取向该如何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要求,新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有其新的价值取向,具体如下:

    1.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结合

    新课程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从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逐步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学生的成绩不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而是由活动分数、学业分数、教学综合评价分数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不但要关注学生智能的单一性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展的多元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