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3期
编号:13198692
把握认知心理 促进反思性学习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3期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单纯的复制与同化的过程,而是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抽象、概括和反省的过程。在人们的认知框架中,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构成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反思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核心特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思,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是否符合预先确定的目标。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进而形成元认知能力。本文拟通过对反思性学习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三方面的思考,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关键词:反思;价值;实践

    一、反思性学习的认识

    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描述,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它不仅仅指对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更指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学生反思性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认知心理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和能力)参与,又有情意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参与。反思性数学学习是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容进行反思,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把已知的知识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内容、方法或思想,重构自己的认知网络的过程。

    二、反思性学习的价值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很难预测到10年或20年之后,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学生必须面对哪些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在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检验、问题识别等方面进行训练。数学中的反思性学习是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性学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激发兴趣,超越自我心理需求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让学生进行反思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期末复习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前几个单元及期中练习的分数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让每个学生根据统计图中折线的走向对自己前半学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一次分析与反思。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反思—创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超越自我的心理需求,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 使思维灵活,促进认知心理成熟

    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抽象程度较高,因此数学理论的真实性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坚持反复的思考才能理解。这种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要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实践证明,如果在获得知识后就此终止,不对知识或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学习活动就有可能只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学习活动后都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因此,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和严密性,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成熟。

    三、反思性学习的实践

    ⒈培养反思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师要做到:

    (1) 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愉悦的,容易产生流畅、灵活、独创的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奠定基础。如在学习活动中,创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反思氛围,让学生做到能专心倾听他人的发言,对他人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和评判,对有关问题开展探究;在学习活动后,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或同伴的学习和活动,充分发表自己对有关知识、方法的评论,形成“各抒己见、挑战权威”的反思氛围等。

    (2)创设探究质疑的情境。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具有情境性的,它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良好的认知情境能引起积极的心理反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除了要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外,还要创设探究质疑的学习情境。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在学生参与面广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往往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不足及他人的优点等等,从而增强反思意识。

    ⒉明确反思的内容

    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在有了反思的意识后,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反思的任务,了解反思哪些内容。

    (1)反思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确某一阶段具体的学习目标。当某一阶段结束时,教师可通过测试、考察,让学生检查一下自己的这一阶段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如果实现,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成功的经验,否则就应反思一下失败的原因,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2)反思学习过程。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让学生在学习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那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3)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常常忽视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劣的反思,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逻辑混乱等现象,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如反思:这些知识我是采取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在解决问题中我运用了哪些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或最佳……通过反思可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内容或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对这节课的内容都理解了吗?对自己的学习作品感到满意吗?对不太满意的学习作品能主动修改吗等等。这种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⒊掌握反思的方法

    任何一种理念只有落实到操作层面,才具有实践意义。反思性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反思。现列举几种反思方法:

    (1)归纳反思法。很多学生的数学知识总是零星地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不知道如何归纳联系形成网络。而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以形成系统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正如郑毓信教授说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求全而要求连。”所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归纳反思: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联想,找出共性,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对一些错例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行“我的这些错误说明了什么”等反思。

    (2)比较反思法。即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比较中掌握反思的方法,如比较某类题的两种解法孰简孰繁,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方式有何区别等等。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题的深刻理解和进一步反思。

    (3)因果反思法。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题我为什么没有做出来?”“我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经常让学生这样反思,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换位反思法。横看成岭侧成峰,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局限,难免会有所偏颇,阻碍个体的发展。“如果我是老师会怎样?这位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或错误?如果是我该怎样改正?”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反思,对自身思维的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及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班级学习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让学生“学会反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始终如一”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反思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性学习”,最终达成“学会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文英.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中小学数学,2003(5)

    [4]杨小荣.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小学数学教师,2003(4)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月河小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校长为副理事长)

    编辑/于 洪, 百拇医药(楼黎社 张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