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7期
编号:13198510
从心理测量的角度看创造力的培养(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7期
从心理测量的角度看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测量,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我国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代的进步也使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创造力的心理测量的角度,阐述了创造力的内涵,介绍了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形式:基于发散思维、基于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及基于创造性个性的测量。同时,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力测量;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潜能的发挥,而潜能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潜能,即创造力。自吉尔福特于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提出呼吁以来,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即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时至今日已有一些辉煌的成果,并且为教育和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创新已成为教育立足于21世纪的一项基本要求,成为衡量教育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因此,创造力的研究成为了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创造力的内涵

    英文中,创造力即“creativity”一词,依韦氏大字典的解释,有“赋予存在”的意思,具“无中生有”或“首创”的性质。但是,不同学者、文献因对创造力的观察与说明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各家,大致可归纳分为下列四种:

    (一)强调智力结构和心理测量的学者,把创造力作为一种发散式思考的能力,包括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密性等基本能力,可以透过量表测量出创造力的量化分数,以显示创造力的高低。

    (二)以系统生态观点而言,创造力涉及创造者、创造过程及创造物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