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7期
编号:13198509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7期
     摘要:教师角色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又造成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为此,我们于2004年开始进行《促进上城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策略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占有重要位置。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诸如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①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②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③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④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⑤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关系。⑥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中的教育环境。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教育认知水平、积极稳定的教育心境、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悦纳教师的角色、对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等。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就是通过方方面面的改变来调整教师的工作环境并让教师们学会调整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方法。

    二、研究的结果

    课题实施三年以来,在教师自身的调节和各校各种措施的有力支持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