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7期
编号:13198507
投射测验及其在中学团体辅导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7期
     摘要:本文简单陈述了关于投射及投射测验的基本理论问题,投射的概念、心理机制、投射测验及其假设。着重阐述了团体辅导中投射发生的条件及投射测验在中学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投射;投射测验;团体辅导

    投射一词最早来源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对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命名。投射作用(Projection),就是将欲念中不为社会认可的诸加他人,以此来减少自己的焦虑。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Carl G.Jung)在早期研究情结时,也注意到了投射,但当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直到与弗洛伊德相识后,荣格才在心理分析学说的基础上把心理投射解释为:把一种存在于自身中的品质或态度潜意识地归咎于另一个人。冯·佛兰茨在研究荣格时,对荣格的“投射”进行了重新归纳:“投射是一种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行为的独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倾向性,我们自己同样表现出这些独特性和行为方式,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它是把我们自身的某些潜意识的东西不自觉地转移到一个外部物体上。”

    因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使人意识到潜意识中封藏的东西,所以投射作为潜意识的三个有效机制之一,在压抑与认同之间起着动力桥的作用。投射可能是一种典型的“假设”机制,试图将所受的压抑锚定于外在现实中。正是通过投射,主体可以建设一种自我统一相关性,使得客体被认同。弗洛伊德和荣格在精神分析学文献中,被投射的是一些病态的、消极的东西(如敌意、攻击性、破坏性、恐惧等),但又似也包括某些正常的、积极的东西。例如荣格认为,主体不仅通过投射作用摆脱那些痛苦的、不能容忍的东西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