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年第7期
编号:13198528
拥有健康心理 做快乐教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7期
     关键词:健康;人文关怀 ;师德建设;自身调节

    在新浪教育频道推出的《职业倦怠》问卷中,93.7%的人是教师。调查中,很多教师感到自己经常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感觉自己讲课讲不出新意,师生关系不融洽。这种心理失衡易引发不良的情绪,严重地会导致行为冲动,对教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让教师快乐工作,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关注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社会给予教师的待遇与教师付出劳动的不对等,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

    差、福利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生存现状最真切的描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且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受继续教育、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成了教师工作之外的“必修课”。大量繁重的工作、更高的学历和素质要求无疑会大大增强教师的压力感。

    目前的教育评估体制也让教师备感压力,教师每天为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奔忙,分高而喜,分低而忧,教师和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社会上很多不利于教师成长的舆论对教师也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希望在媒体的宣传中不要把个别教师的个别问题扩展成整个教师队伍的问题,不要过高地要求教师,因为教师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爱好,也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学校领导要创设宽松、舒适、整洁、明亮的工作环境,要整顿好学校和班级的秩序,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组织气氛。首先,应该使教师处于良好的管理环境中。领导以身作则,以积极、正直、公平的形象率领大家干事业,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学校决策,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年终考核、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真正达到引导和鼓励教师努力工作的目的。其次,学校要从根本上减少教师心理的压力源。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条件和机会,设法满足其合理需要,并采取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引导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管理者还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变化,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把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作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通过学校管理的各种途径来帮助教师调节自己的心理,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以师德教育净化教师的心灵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引导,让教师在无私奉献中得到升华,进一步明确人生价值。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不带半棵草去”是教师道德规范中的精华。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教授曾经说过:“无论是作为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我们都不应仅仅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授业解惑,而要更自觉地把它看成是教书育人并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教师是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我们加强师德建设,是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工作和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促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来源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才会产生工作的幸福感,才能保持愉快的工作情绪,做一名快乐的教师。

    教师的自我调适

    教师还要通过心理自调,使身心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的安全感。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地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专业水平和综合技能,积极参加教育改革实践,出色的业绩将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消除职业危机感。其次,要正确看待自我。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优缺点和教学能力,建立合理的角色期望,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避免挫败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在外部压力面前,要学会调节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要克服不健康的心理,比如,心胸狭窄、自尊心过高、过于自卑、敌视他人等,加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帮助教师以轻松、豁达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生活。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张官屯中学)

    编辑/于 洪, 百拇医药(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