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7731
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及其设计与优化(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第6期
     [摘要]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设计与优化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途径及其实现的一般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设计与优化;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6-0008-03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然而,目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是孤立的、狭义的,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

    一、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隐性课程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论及非正规课程,并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之后,在课程理论研究领域以及学校所传递的经验中,便有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

    目前,关于隐性课程尚无公认的定义,一些研究者们对隐性课程的解释因其研究的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的不同以及知识概念、课程理论观点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一种实践或结果,也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学习状态,还有的将其界定为知识、观念或者校园文化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