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6733
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1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角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要出色地完成这一光荣而繁重的任务,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这些角色所需要的品质和技能,使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技能与之相适应。根据我国新课标下的教育现状,教师需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教师的首要而又最重要的任务,是用一定的世界观、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心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工作是非常复杂而细致的,需要具备多种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敏捷而广阔的思维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但要善于关心、爱护、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打开每个学生心灵的钥匙,而且还要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因人、因时、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教育。同时,教师不仅要进行“言教”,还要注意“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最爱模仿,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榜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状态、特征和行为习惯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比如:教师精神状态的振作或沮丧;气质性格的暴躁或恬静;兴趣爱好的高尚或低级;意志品质的果断或犹豫不决;工作、学习习惯的有条有理或杂乱无章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力求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有关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智力和身体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引导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打破“应试教育”理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内容上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三,教师作为参与者,首先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无论哪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愉悦,都能体验成就感。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保健员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条件,而且还影响到品德和人格的发展,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积极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纵观当今不少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常态,消极悲观。所以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一些不显眼的性格行为问题,如性格外向学生的情绪突然低落、学优生的成绩大幅下滑等。

    四、所教学科的“行家里手”,相关学科的“多面手”

    教师首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成为所教学科的“行家里手”。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就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而且对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都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每一部分的意义、主次、关键和难点,才能居高临下,合理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生动具体。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导航人,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还应当成为相关学科的“多面手”,使自己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只有知识面广,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深度,讲起课来才会左右逢源。例如,文科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史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把文科教学中遇到的有关自然科学知识讲透彻;理科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数、理、化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文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讲起课来才会生动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还要协调好各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组织好课堂教学,处理好学生之间和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充当好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角色,扮演社会心理学家角色,充当构建和谐校园的社会活动家角色等。(稿件编号:091201002)

    参考文献:

    [1]王红,郭东崎.推进校本教研[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蔡汉潮,方杨,新课标呼唤下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4,(9).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穆官屯中学)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邢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