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6561
心理咨询会话的语言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会话;语言

    语言是心理咨询的工具。心理咨询师借助语言的艺术,与来访者沟通,影响、干预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到达心理咨询的目的。如果把心理咨询过程比作是一场手术的话,那么语言就是手术刀。了解各种手术刀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是外科医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顺利完成一场外科手术的基本前提。同样地,了解心理咨询会话的语言特点也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可以说,学习语言是心理咨询师的终生任务。分析心理咨询会话的语言特点,对心理咨询师驾驭语言以达到较好咨询效果有着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心理咨询会话的目的性

    心理咨询会话不同于一般的对话会话,它不是随意的拉家常。心理咨询会话有很强的目的性。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惑,使其“痛苦地进来,轻松地出去”;来访者带着心理困惑来咨询心理咨询师,以期解决其困惑烦恼,获得成长。

    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咨询师会控制把握整个会话的进程和节奏,使心理咨询会话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咨询效果的方向前行。在会话的过程中,咨询师应该去寻找与来访者的共鸣,但又不能完全地迎合来访者,否则会话就变是拉家常式的高谈阔论。心理咨询师在会话中应该有的放矢,依据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尽量使每一句话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这些会话语言或是顺应性语言,用于同理来访者;咨询师或是使用提问和反问,用于收集信息和进行面质。总之,咨询师在会话过程中,每句言语都有着其本身的功用和目的。

    二、心理咨询会话的结构性

    心理咨询在一个咨询疗程中有明显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在会话开始阶段中,咨询师的任务是与来访者建立起信任的咨访关系,了解症状收集信息;而在结束会话阶段中,咨询师要避免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依赖,使其可以适应外界的生存环境。同样,每次的心理会话也有着其开始会话和结束会话特点。这都体现了心理咨询会话的结构性。

    此外,心理咨询会话的控制性还表现在它的会话结构上。它有确定的人数,通常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人,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往往有多个会话参与者;每次咨询会话有固定的时间长度,大概在50分钟左右。

    三、心理咨询会话的适应性

    对于适应性原则,咨询师首先要注意不要使用太正规的语言,不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因为咨询师的会话对象通常是对咨询专业知之甚少的来访者。

    其次,在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中,咨询师会碰到来自不同背景的来访者。他们在其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养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尽量使用来访者的语言风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首先能在心理上与来访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使来访者有被采纳和认同的感觉,有利于咨询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次,这样能保证信息在语言的传递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适应性原则不仅体现在语言风格上,在心理咨询会话的过程中,咨询师还应本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原则,选择适合来访者的治疗方法。

    四、心理咨询会话中的共同基础

    共同基础是指参与会话的人共有的认识。会话双方都清楚他们共有这个信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开始是陌生人,他们之间通常很少有什么公共基础。在心理咨询会话的过程中,双方表达的信息被认可,下次重新表达时就成为咨询师和来访者间的共同基础。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和咨访关系的进一步建立,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基础,甚至比朋友和恋人间有更多的共同基础。建立共同基础其实是心理咨询师打开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个过程。这样来访者的问题才能清晰地呈现在咨询师的面前,咨询师才能对症下药,达到心理咨询的目标。但同时,如果心理咨询师处理不当,会给来访者造成二度心理创伤。

    五、提问和反问在心理咨询会话中的应用

    在心理咨询会话中,提问经常使用在收集信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方面。提问的方式包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在信息量不足或是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开放式提问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在心理咨询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来访者时,或还没有掌握语言交流技巧时,最有帮助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而封闭式提问通常用于确定信息,去向来访者印证一下,是否与咨询师事先的假设相符。这时候提问就起到了监控和校订的作用。

    在心理咨询会话中,反问经常被用来引发来访者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由咨询师反问经由来访者回答的效果会比咨询师直接回答的效果好。因为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思考,而不是被动听取咨询师的答案。其实,很多情况下,来访者的提问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提问来试探咨询师的态度。这时咨询师可以通过反问收集更多的信息。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咨询师通过反问可以让来访者承担起对自己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扔给咨询师就不管。此外,如果咨询师在会话过程中想给自己增加一些思考的时间或是安排咨询策略的时间,也可以对来访者进行反问。

    六、不同咨询流派特定的语言特点

    不同咨询流派各自秉承不同的咨询理论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这一点也体现在他们咨询的语言特点中。

    在意象对话中,隐喻是常使用的语言手法。比如说,在意象对话过程中,来访者看到了一株缺乏生命力、根部不发达的小树,这通常意味着来访者在幼时缺乏足够的爱护、生命力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无须特意去解释这个意象,而是采用隐喻的方法,通过浇水、照射阳光等方式使小树长大。小树长大了,来访者的内心也就成长了。值得注意的是,一种隐喻在不同来访者不同情景下,其代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不可僵化。

    在催眠会话中,语言有很强的暗示性。此外,催眠的目的是在改变意识状态的情况下建构信息处理的新机制,催眠治疗的语言模式有很强的单向灌输性。

    而精神分析师对来访者在会话过程中的口误感兴趣,因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口误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反应,往往是心理困惑解决的突破口。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咨询流派,咨询师的言语量则相对较少,而更多地是通过“嗯”、“是的”等言语和点头示意来表达对来访者的尊重和积极关注。

    七、非言语在心理咨询会话中的运用

    在日常会话的过程中,会话的双方都会使用到大量的非言语信息。非言语行为主要有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状态、声音特性、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等。而在心理咨询会话中,非言语的作用更为强大和重要。

    借助于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咨询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活动。非言语行为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言语想要回避、隐藏、作假的内容,因为人们可以不说真话,或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非言语行为却常常会泄露真情实意。特别是当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所暴露的信息和言语表达的意义不一致时,往往是其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咨询师要学会分析这一现象,以促进咨询的深入。

    重视非言语行为,不仅要注意观察、思考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也要十分重视咨询师本身的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对心理咨询师来说,非言语行为的作用有时要大于言语行为。咨询师不只是嘴巴在参与咨询,而是整个人在参与咨询。是否能赢得求助者的信任、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言语行为的传达。

    八、心理咨询会话双方的轮换

    在一般会话过程中,参加会话的人在整个过程中轮流说话,这就是说话者的“轮换”(turn taking) ,谈话双方遵循着A-B-A1-B1这样的公式 。心理咨询中的会话也不例外,但又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在心理咨询会话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双方均保持沉默的状况。在某些情况下咨询师的沉默是在耐心等待中倾听,等待来访者自己打破沉默,同时也给来访者思考的时间,负起对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完全丢给咨询师。

    在这个轮流发话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打断和修正的情况。咨询师在恰当的情况下,会打断来访者,避免来访者浸入自己的心理世界不能自拔。修正包括自我修正和对方修正。咨询师在会话中的对方修正往往用于收集和矫正信息。而来访者自我修正往往用于补充说明或矫正前面的话语。来访者的自我修正的部分往往是咨询治疗的切入点。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时咨询师会暂停会话的轮换,在耐心等待中倾听,并等待来访者自己打破沉默。这虽然违背了“话轮”的规律,却体现出了心理咨询活动的特殊性:为来访者创设一个最佳倾诉环境。

    九、语用模糊在心理咨询会话中的应用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模糊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言外行为的现象。

    语用模糊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出某种程度的修正,或者给原话定出一个主动范围,避免过于武断。 在心理咨询的初步阶段,咨询师处在收集信息阶段,往往会采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比如说“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或多或少”“有时”“我认为”,用以明确信息,或是避免给来访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

    但在心理咨询的诊断阶段,运用语用模糊是不恰当的,应该避免。因为模糊会产生对症状诊断的不科学性,造成对心理疾患的判断失误。

    总之,在心理咨询会话过程中,咨询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还需要把握好心理咨询的语言特点,运用好心理咨询语言。(稿件编号:100115005)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361000,电邮:blue8561@yahoo.com.cn)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王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