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841
浅析初中新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9期
     〔关键词〕初中生;社交恐惧;对策

    小学升入初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新起点。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老师、新的班级以及新的学习任务,难免会有陌生感,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学生在与新同学交往时极易产生恐惧感。而学生的初中生活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学间的相处怎样,人际关系如何。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初中生而言,不仅影响着学业的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社交恐惧心理加以剖析,研究对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 社交恐惧的概念及表现

    社交恐惧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交往失调。社交恐惧通常始于青少年,青春期最为明显,表现为:在他人面前怕说话、怕活动、不敢表现和展示自己,脸红、发抖。还怕被别人注视,怕与别人对视,更怕与异性接触等。不愿参加社交活动,特别害怕到公共场所去,在汽车或火车上不敢面对旅客就坐,也不敢从人面前走过。有些人只有在夜幕中或在天色朦胧不易被人注意时才敢外出。而这些回避行为加重了恐惧的恶性循环。

    二、成因

    1.直接经验所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在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

    2.间接经验所致。当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一些青少年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在特定社交场合的境遇,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惧。

    3.个性不良所致。产生社交恐惧与人的性格特点也有密切关系。被动、害羞、依赖、胆小、多思多疑的个性特点为社交恐惧提供了迅速滋生的土壤。

    三、解决社交恐惧的对策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没有必要。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2.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改善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要积极参与,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逐渐去掉怯懦、恐惧感,使自己开朗、乐观、豁达。

    3.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即可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也会逐渐淡漠,有时还会消除。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因此必须要学会社交、懂得社交。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社会交往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初中生也不例外。因为社交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获取信息功能、自我表现功能、自知知人功能、人际协调功能、身心保健功能等。因此,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面对初中新生活,指导与帮助学生克服、消除社交恐惧心理,使其健康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稿件编号:100826011)

    (作者单位:吉林省安图县教师进修学校,133600)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王金福 李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