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3期
编号:13191544
化“意外插曲”为“教育契机”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第3期
心理活动课,引导
     〔关键词〕 心理活动课; 意外插曲;引导

    在我校六年级的一节《换把椅子坐一坐》的心理活动课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插曲:

    在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一环节中,大多数学生说得很好,突然班内的一位男孩高高举起了手说:“老师,让我来说,今天你不叫我回答的话,你会后悔一辈子的。”教师根据平日对他的了解及当时他的表情判断,他是存心要捣蛋。教师对他微微一笑,没有马上叫他回答问题。当其他举手的学生都被叫到后,才叫起他。他得意地站起来说:“如果我是图片中的小美,我会对小刚说:‘你不该叫我小麻雀,应该叫我大麻雀。’”有几个人哄笑起来,大部分学生见怪不怪。教师不意外地问道:“你不是说我不叫你回答这个问题,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吗?可是叫你后,还是让我后悔了。因为你没有认真看题目,图片中的小美不是不高兴小刚给她取绰号,而是希望我们帮助她解决问题呀!”许多学生七嘴八舌地用批评的语气对这位男孩说:“是呀,我们在帮她解决问题,你怎么能那么想呢?”他先前的得意劲不见了,只好讪讪地坐下了。

    有不少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到,在上心理活动课时,经常听到学生说出的想法不符合道德规范,很明显是不对的,但鉴于是上心理课,学生说出了心里话,又不好批评,真不知如何是好。以上的例子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么,当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中产生“错误”的想法时,教师在现场中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引导呢?

    第一步:转移想法,感同身受

    每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都是一定的生活体验的积累,即使是我们看似不合理不正确的想法,也有其存在的生活背景,我们不妨从他的想法入手,探索该生隐藏于“错误”想法中的感受和情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问题学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