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1104
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死亡教育(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6期
     其次,开展死亡教育需要让学生学会珍视自我、他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学会善待生命,因为每个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的恩赐。正是因为这独特,才更显出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都有终结的时刻,但是,既然它来到这个世上,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有需要它发挥作用的地方,毕竟大自然是不会做无用功的。

    再次,死亡教育使死亡浮出“水面”,让学生正视死亡,使学生持有一个正确的死亡态度:不畏惧、不回避、不否定死亡,学会与它共处。

    最后,死亡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在面对身边的死亡事件时,如何应对、如何调适好心态。当亲人还有朋友离开时,学会怎样尽快从悲伤中恢复过来。总之,要加强学生应对死亡的能力,不至于在遇到死亡事件时束手无策。

    四、死亡教育的实施

    死亡教育的实施方式有讲解和实践两种。讲解的方式重在死亡知识的传递,通常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并以图文资料或多媒体为辅助;实践的教学方式则侧重于活动的参与和情感的交流。不少文献强调死亡教育的实施方式应倾向于实践性的指导而不是传统的课堂讲解,多与临终患者接触对死亡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

    第一,开展一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对未知的—切有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他们对学校枯燥的道德灌输又很厌恶。所以在死亡教育中,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例如可以在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采用心理剧的方法,让学生演绎一些包含死亡情节的经典话剧,使学生成为剧中角色,体验剧中人物在死亡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情绪和感受。

    第二,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 “死”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动物的生长、衰落和死亡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可以通过植物的花开花落来让学生领会只有完整的人生才能带来鲜花和果实;还可以通过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专题,从独特的视角适当地向学生传递死亡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与死亡共处。在课堂讲授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如把动物或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录制成光盘,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有直观感受,唤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或者选择一些包含生死过程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让学生在心理上卷入有关的故事情节,从中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如何看待死亡。

    第三,采用生命叙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故事,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不仅能使述说者加深情感体验,而且能引起情感共鸣,使听者从中受益。如让学生回忆自己去世的亲人,诉说失去亲人后自己的悲痛,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并通过移情,使其他学生认识到要珍惜生命,避免自毁生命给他人带来痛苦,树立生存的责任意识。

    死亡教育,目前在我国受到的重视还不够,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死亡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禁忌,所以经常遭到回避,这样就更加重了它的神秘感,让人们对它既恐惧又好奇。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阶段性,所以,死亡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日益凸显出它的价值与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死亡教育,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为对死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生命的意义。在死亡的面前,每个人都是无法逃脱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是每个人都要好好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杨舜尧,陈晓斌.由死观生——论大学生的死亡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8).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3]孙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8.

    [5]Clark,V .Death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8,(27):393~401.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无锡,214122)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杨慧勤)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