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3180629
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 拖延心理;中学生;测量方法;理论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老师布置的作业拖了又拖,有的学生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晚上挑灯夜战,有的学生在交作业的前一刻抄袭他人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不交作业。拖延在中学生中是普遍现象,但是拖延久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甚至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选择中学生的拖延心理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这个时期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大,拖延可能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及时纠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对学生进行拖延心理干预的理论依据。

    一、拖延的概念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这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pro”的意思是“向前,偏好”,“crastinus”的意思是“明天”。所以这个英文单词本身的意思是“推迟到第二天”,在国内翻译为拖延、拖沓、拖拉或惰性。

    关于拖延的概念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极的拖延

    Laura J.Solomon和Esher D.Rothblum认为拖延是个体对可能体验到主观不适的任务进行不必要的延迟行为。Lay认为拖延是一种非理性地推迟应该完成的任务的倾向,侧重的是认知因素。Steel将拖延定义成非理性行为,“尽管预期到拖延会导致槽糕的结果仍自愿拖延的行为”。Knaus认为拖延是一种自动化的习惯,这种习惯导致不必要的推迟有时间限制的、重要的、应该优先考虑的事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