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3期
编号:13172906
例谈小学生团辅课中的游戏精神(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3期
     团辅课的成效取决于辅导者和团体的互动效果。辅导成效与辅导者行为特性是绝对相关的。辅导者若能以“游戏精神”调控自己的组织意识、评价视角,遵循三大原则,尤其是快乐原则,无条件接纳学生的言行,就可能建立起全新的团辅理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乐趣,稳步发展。具体的策略就是改变辅导者固有的角色面貌,以“特殊”的身份来共同参与导辅过程。

    1.辅导者的“游戏者”角色

    即作为整个团辅过程的一个参与者,融入活动之中。这种角色要求:对小学生的不成熟性、缺乏规范性保持充分宽容的态度,使学生不会因过多的“规矩”束缚而失去参与的乐趣。

    例:“‘松鼠’搬家”活动。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争中被淘汰的残酷,感受合作的力量。并适时开拓学生思维,在竞争中体验双赢的快乐。

    游戏中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参与者根据主持人的口令变换动作,如:“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小木屋”;“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

    游戏中主持人可以不断变化着发出口令,大家作出相应变化。在活动一开始安排2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充当竞争的角色,这样在变化中必然会有新的“小松鼠”被淘汰出来。

    活动中,辅导者扮演森林报小记者随机不断采访被淘汰者、成功者等各位受辅者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