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4期
编号:13171929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而言,显然重视程度欠缺、研究成果偏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渴望能有一种较为规范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引导[1]。目前,心理健康活动课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在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科化的同时,改变其“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迫在眉睫。

    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更加如火如荼。虽然有效教学的理论和说法众说纷纭,但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崔允漷,200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不断追求着心理活动的有效性,期望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获得最大的活动效益,促进师生双方心理共同发展。

    一、“积极性”是有效性的前提

    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因为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究竟教什么?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与启示。

    当前,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中多是描述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生的性困惑问题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