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11期
编号:13166875
让心理活动课成为充满灵气和活力的生命课堂(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1期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灵动生成;生命课堂;心理活动课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感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第五个时期,而这个阶段正是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阶段,是人格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个体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主要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团体动力指团体中各种存在着的驱动性的力量,由于这些动力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已开始并持续下去。一般团体都普遍具有静态与动态两面。静态方面包括:团体名称、组织结构、最终目标及某些固定不变的特质等。此外,团体亦具有动态的一面,如:正在进行的运作、改变、互动、反应等。团体动力便是由这些力量的互动作用及其在团体中产生的影响效果所组成的。课程各环节设置应注重团体动力的作用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