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13期
编号:13164764
心理教师做班主任的“加减法”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3期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教师;角色

    很多同行会提出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上心理活动课的感觉比较特殊,总是有不确定自己应该以哪个角色说话等困惑。我知道有许多心理教师也担任过班主任工作,因此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角色冲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我是一名心理教师,同时又是一名七年级的班主任。相对于两者的角色冲突,我看到的是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帮互助”。我平时负责心理咨询室,除了接触个案,跟学生真正接触的机会很有限。个人觉得要想真正地做好心理咨询,你必须真正地了解现在的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只有这样你才有能力“共情”到他们。同样地,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也离不开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将一些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很多时候会震撼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具体地说,我总结了几条“加减法”。

    一、注意分配“加减法”

    在班级管理的初期,我的工作重点放在整治班风上面。顺着这个思路,我把重点放在了整治不守纪律的学生上面。每天我会按照班长交给我的班级日志请学生到我办公室“喝茶”,也曾经罚写字、写检讨,但每天上课说话的学生还是很多。尤其是一批长期不被关注、突然这么受关注的学生,这一做法似乎不起作用。我开始反思,既然思路是正确的,为何效果不显著呢?原来我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分配给了不守纪律的成绩差的学生,生怕他们给班级捣乱。我以为把他们按下了,纪律自然就好了。却不曾想班级另一批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更急需我的关注。于是我开始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另一批学生。每天我都会喊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也来我办公室“喝茶”,给他加加油,说说鼓励的话,并且还真的喝茶。渐渐地,有一些学生开始想要到我办公室来主动要求喝茶,让我帮着疏导心中遇到的困惑。大概在考试前一个月,我会根据情况分批请学生来“喝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科知识的梳理和薄弱点的分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