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41711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生偶像崇拜与信仰教育(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3期
     2.宣传媒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介给我们带来了异化的文化世界,也给我们带来了异化的偶像崇拜。尤其是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中学生追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很多影视作品或小说宣扬的或是帅哥美女的爱情故事,或是看似壮烈的江湖义气,只一味地迎合年轻人的心理,却无视正确价值观、信仰的引导。这些影视剧或小说使许多中学生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每天想到的是偶像今天会在哪里出现,留的是什么样的发型,用的是什么样的武器;上课也常常走神,脑袋里经常浮现的是偶像的言行。这使得很多学生丧失理智,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偶像的崇拜和追逐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也给家庭增加了许多经济负担。杨丽娟疯狂追星的例子就给当代社会的理想教育敲响了警钟。

    3. 学校理想、信仰教育的缺失

    目前,对中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灌输。尤其是在政治课上,信仰被当成一种学科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的形式不但不利于中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更有可能引发青少年对传统信仰的排斥。
, 百拇医药
    三、合理应对中学生偶像崇拜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理性的偶像崇拜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非理性崇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当今媒体影响无处不在的环境下,一部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呈现出不理性趋势,影响也较为消极,所以学校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设置合理的理想、信仰教育课程与形式,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信仰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崇拜对象

    信仰具有自身的层次、结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是塑造信仰的前提和基础。中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还很难对外界事物以及自我作出完全客观、准确的评价,尤其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杨丽娟正是由于对偶像崇拜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不能认识到自我与其所崇拜偶像之间的差异,从而才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追星行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及时引导青少年辩证、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偶像的存在,并选择符合自己气质特征的对象,汲取其身上的优秀特质,作为自我成长的营养。
, 百拇医药
    2.坚持积极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悦纳自我

    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无法真正做到悦纳自我。许多学生之所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模仿明星的穿衣、打扮或言行举止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接纳、不肯定。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以发掘和引导青少年发现自身潜能为目标,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肯定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使他们在积极的鼓励和情感肯定中对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现实化,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体验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并逐渐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蓝图。

    3.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

    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一种理性情感,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者在观察榜样的行为及结果时发生的替代性强化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时,这一原理同样适用。教育者应摒弃教条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向中学生提供身边的榜样,使其在认知上认同、情感上接受、行为上模仿,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距离自己更近的偶像。当然,家长也不能纵容,甚至为了赢得孩子对自己的认可而支持他们盲目追星,不然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个杨丽娟。
, 百拇医药
    4.净化媒体宣传,为青少年提供清新健康的精神

    环境

    信息时代下,掌握了先进多媒体技术的青少年获取信息的能力远比上一代人要强得多。大众传媒除了满足我们日常的信息需求之外,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按照美国心理学家Hortonand Wohl提出的“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理论,在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期,这种对媒介人物的依恋表现得尤为显著,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到偶像崇拜的层面。这就意味着担负社会责任的传媒应敏锐意识到青少年接受心理的变化,注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塑造偶像时应该更注重偶像的内在品格。尤其在当前社会理想与个人发展已经成为两条平行线的情况下,榜样的影响力严重被弱化,而净化宣传环境、提供正面的媒介人物形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

    总之,从某种程度上说,崇拜偶像能满足青少年阶段的某些心理需要。但由于自身心理还没真正成熟起来,被媒体大肆宣传的偶像就成了他们参照和学习的对象,甚至在他们对追星还不是特别理解时就开始盲目地追捧。因此,为促进中学生形成理性偶像崇拜,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尤其是学校教师在进行信仰教育时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多发掘现实生活中的信仰教育的素材,为其树立身边的榜样,并采取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方法,让青少年在偶像感召下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实现自我,从而顺利度过多彩的青春岁月。
, 百拇医药
    注:本文受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遵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3ZYJ027)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姚计海,申继亮.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55~58.

    [2]岳晓东.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3]乔志宏,张菁,车宏生.中学生偶像崇拜、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79~82.

    [4]黄创.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28.

    [5]侯丽俊.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28~30.

    [6]王楠.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26.

    [7]万敏.媒体引导下崇拜偶像的异化与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57.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遵义,563002)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许秀芬)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