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4期
编号:13139207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4期
     〔关键词〕心灵捕手;观后感;美好意愿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笔者十年前看过,现在再看,有更深的感动和感触。看到心理教师肖恩(Sean)给威尔(Will)做心理咨询的那几个情节,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句话“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这是前段时间我读的介绍欧文·亚隆思想传记的一本书的书名《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这句话是影片中心理教师肖恩的角色状态带给我的最大感动和启发。

    这次再看,对这部影片的英文原名产生了很大兴趣。Good Will Hunting是一个双关的名字,男主角名字就叫Will Hunting,因而片名有“好样的威尔·沆汀”之意;另一层意思正如几个版本的中文译名一样,可以理解为《心灵捕手》《骄阳似我》等,听上去挺美,但也挺虚的。我现在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对人内心的美好意愿(good will)的捕捉”。

    影片男主角威尔在众人的眼中是数学天才、问题青年,社会给了他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标签”并只从“标签”的角度来看他:法官为他屡次犯案而震惊愤怒,兰博教授赏识他的才华并为他浪费才华而痛心,之前的五个心理医生都把他当“问题”来解决……但心理教师肖恩看到了“人”,一个拥有真实内心的普通男孩;而肖恩自己在面对威尔时,也首先是以“人”,一个有着真实内心的普通人身份,而不是以某某教授、某某名人的身份。在他们这样相遇并以真实的生命状态去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很难说谁是谁的“捕手”——最后威尔终于能释然往日的伤痛,“跟着心走”,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而肖恩也从丧妻之痛中走出,决定对未来的人生继续“下注”。 这样的结局正是“在生命的最深处与人相遇”后,最真实动人之处。
, 百拇医药
    “对人内心的美好意愿的捕捉”,我认为这与心理教师职业的本质相契合。我将它理解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去发现并同时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身内心的美好意愿,并促使学生愿意循着自己的美好意愿成为更好的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肖恩是一个真实而卓越的心理教师、心灵导师,他“在生命最深处”与威尔相遇的过程,给了我这样几个启发。

    一、成为——首先成为真实、坦诚的“我自己”

    对于一个心理工作者来说,自知显得尤其重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有力量和底气去引导他人思考“你想要的是什么”。 肖恩始终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当他在咨询中被激怒时,他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他经历丧妻之痛,虽然还未从伤痛中走出,但是他能接受和面对;他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囧事,告诉威尔“不完美才是真实”……对于这个世界,他有他自己的更富于人性的理解,尽管在追求世俗成功的老同学看来,他只是一个“失败者”。
, 百拇医药
    真实地敞开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并使对方愿意敞开自己。只有当彼此相互信任,有效的教育才真正开始。

    不管是在个体咨询还是在团体辅导中,心理教师的态度都比技能更重要,它决定了当你和学生在一起时,你的站位是高高在上的还是平等的。就像《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一书中,亚隆所表达的,当他对于来访者所说的问题不清楚时,他选择坦诚相对:你说的这些事我不懂,但是我愿意坦诚地告诉你这一点,并愿意和你一起去走过这一段路。他说即便是在这样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也一样是“普通人”,彼此是人生路上的“旅途伙伴”。

    对他人拥有这样的态度,我想这首先在于“我自己”——我自己的态度、观念。肖恩之所以成为那样一个肖恩,在于他对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和体验以及他丰富深刻的生活阅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道风景,我无法也没有必要成为肖恩,但成为真实、坦诚的自我也会让我自成美丽的风景;一个人有深刻丰富的人生经历或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愿意去接纳和体验生活中的任何发生,也能丰盈一个人的生命体悟。
, http://www.100md.com
    所以,先让自己成为真实的自己吧,不完美却有着真诚的力量。

    二、看见——看见人内心的那份“美好意愿”

    每个人内心都有向上向善的意愿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或者称之为本能),这些都是人的“美好意愿”。当我们从表面上看到学生像威尔一样有很多问题行为时,还能去坚信他的内心有那样的“美好意愿”吗?我选择和肖恩一样相信——甚至无需言说。

    如果不是内心那份“good will”,威尔何至于一定要大老远跑到最高学府去做清洁工、去解那些顶级的数学难题?为何还要每天去读一些他的日常生活中貌似根本不需要的高深书籍?“三分钟摆平一个哈佛笨蛋”的游戏中不也隐藏着一份“good will”吗?这些,他自己不曾意识到。肖恩看见了,并带着威尔去看见。

    新闻记者柴静说,她最关心新闻中的“人”,她还说“这句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
, http://www.100md.com
    教师职业直接与“人”打交道,我常常自问:我“看见”“人”了吗?我看见的是“概念化”的“人”吗?尤其当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时,是否也能看见他的某些 “例外行为”,而这些“例外行为”也正是他内心美好意愿的外显?

    这也是“不易”的,但我选择为此努力。努力以一个真实、坦诚的自我面对一个真实的“人”,去看见人内心那份“美好意愿”。尤其是那些处于困顿挫折中的学生,透过他的防御,看见他真实的生命;透过他表面的问题行为,看见生命的挣扎,看见生命正在自找出路的努力,看见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生命本身的价值。

    同时我也知道,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像威尔一样,能及时、圆满地呈现出一个好的状态让你看见。未成年的他,未来路还很长,他的改变或许不在此时此地,但是如果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束光照进他的心灵,曾经有人不计回报地为他的生命点燃过一盏灯,我相信,他的生命质地是会有不同的。因为,那一份看见,生命自有感应。
, http://www.100md.com
    三、唤醒——以生命故事唤醒那份“美好意愿”

    “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肖恩和威尔的几次咨询,看来都像是闲聊,当然也是有技巧的,比如那两次等待以及那句“那不是你的错!”肖恩肯定熟知一大堆心理理论、治疗技术,但是他从头至尾都没有去分析威尔是什么症什么病应该怎么处理(而我们是多么热衷于“贴标签”啊),他说:“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他学了多么丰富多么高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他都无法通过书籍、通过理论去了解和判断一个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成年人。

    怎样知道“你到底是谁”?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生命即故事,故事即生命。大部分时候,肖恩是在说故事,他以自己的生命故事,引领着威尔往生命深处走去,去面对和释怀那些深深藏着的痛苦。
, 百拇医药
    虽然影片中并没有说明,但我更愿意理解为:肖恩那“无招胜有招”的咨询方法其实就是“叙事疗法”,即听故事、说故事、重新建构故事的过程。台湾叙事咨询师周志建老师在其书中说:“每一个的‘自我’都是被建构的,尤其是‘社会建构’。既然人可以被建构,那么也可以被‘再’建构,叙事咨询,就是在做这件事。‘重新建构’生命故事,让生命重生,叙事是一个叫人重新得到力量的学派。”

    而在我从前所谓的“咨询”中,却是从刚接触学生开始就不自觉地在心里罗列对照所谓的“症状”,分析和判断他属于哪一种“问题”以及可以怎样处理。那个时候,眼里看到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各种问题、各种标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说故事、听故事、重构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初尝到在生命深处彼此相遇的美与感动。

    我也立志要成为一个很会“听故事、说故事”的心理教师。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我们同行,彼此祝福,然后各自去走各自的生命之路,需要的时候依然可以再相遇。”——最后,肖恩和威尔这一对师生之间咨询关系的结束也是非常温情感人的,而不是冰冷的“不能再联系”。生命之间的联结本该如此富有“人”味,不是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江阴,214431)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王晶晶, 百拇医药(夏晓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