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7期
编号:13135716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教学尝试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7期
     〔关键词〕科学概念;教学尝试;认知冲突

    随着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意识到引领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性。如何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科学概念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知冲突,引入概念

    学生走进科学课堂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之前积累的相关生活经验,包括过去学习与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现象,以及他们的想法,这就是科学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具有“原创性”“顽固性”“自发性”等特点。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遭遇困境,发现与前概念的冲突,是转变学生科学前概念的重要一步。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使学习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依据教材知识间的联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学生普遍认为只要用力就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可是在做实验时却发现用力弯曲、挤压尺子,拉、扯橡皮筋并没有发出声音,这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拉橡皮筋反而没有发出声音?怎样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实验:把尺子放在桌子一角,让它长出桌子15厘米,用手轻轻拨动它,结果发出响亮的声音;把橡皮筋套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轻轻地拨动,也会发出声音。
, 百拇医药
    “为什么用力弯曲、挤压钢尺,用力拉、扯橡皮筋却发不出声音”这一认知冲突,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在心田里播下了“火种”。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在力的作用下,重复地做上下运动才会使物体发出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引发认知冲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引入概念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实验,理解概念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里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动手实验而得出的,能否做好实验,对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除了做好课本的实验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如“溶解的快慢”一课,比较观察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得更快的实验,我把食盐换成高锰酸钾,这样学生能更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哪一杯溶解得更快。
, 百拇医药
    2. 补充必要的演示实验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单靠书本中现有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对于概念抽象、难度大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补充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讲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我在教学中补充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拿一个军鼓,用小槌轻轻地敲,使其发出声音,让学生观察鼓面是否振动。第一次学生没有观察到振动。再敲一次,还是没有观察到振动。为了引导学生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我借助其他物体来帮助学生观察,比如把乒乓球放在鼓面,敲鼓时乒乓球就会在鼓面跳动。借助乒乓球让学生发现鼓发出声音在于振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原理。

    3.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教师演 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更清晰、直观、印象更深刻,因此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预测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瓶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现象,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观察事件、交流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步骤。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先取一只烧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把观察到的现象告诉全班同学……
, 百拇医药
    通过这样的改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特别是探究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交流讨论,强化概念

    我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抓住关键适时点拨,强化概念恰到好处,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网络。在互通“情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磁铁有磁性”一课,首先呈现实验材料:磁铁、回形针、铁钉、铁夹子、铁线、玻璃珠、铝片、铜钥匙、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等。我提出问题:“这些物品都能被磁铁吸引吗?”鼓励学生大胆地预测,并填写所预测的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有的学生说:“我预测铜钥匙、铝片、纸片、玻璃珠、布这些不能被磁铁吸引,其他物品都能被磁铁吸引。”有的学生说:“铜钥匙、铝片是金属,金属就可以被磁铁吸引。”这就出现了意见分歧。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验证,交流讨论,鼓励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别的同学的看法。交流汇报时,有个学生说:“我们组的猜测与实验结果不一样,原以为是金属就会被磁铁吸引,其实金属物品不一定都会被磁铁吸引。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用铁做的,因此铜钥匙、铝片就不能被磁铁吸引。”……
, 百拇医药
    从以上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预测、交流、讨论、实验,凸现了概念之间的矛盾;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金属不一定都会被磁铁吸引,强化了磁铁能吸引铁的概念。

    四、知识反馈,应用概念

    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把所学的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去,解释有关的科学问题和现象。此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反馈,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我让学生寻找身体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很快说出是“喉咙”,因为人讲话是因为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教学实践表明,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时时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兴趣为“诱饵”,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营造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知、情、意的环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触动感知,形成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把获得的感性知识,经过分析、对比、综合,上升为理性知识,再把理性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师范附属小学,莆田,35120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郭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