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9期
编号:13124903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归因倾向(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9期
     图1 韦纳的简明动机归因模式图

    (一)了解归因风格,“对症下药”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

    例如,对于像“网曝一”中“觉得自己很失败”,在经历了多次学业失败后将“失败”归于无法控制的内、外部条件,如能力低、运气坏等,已有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即“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如果帮助他们把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缺乏恒心等可控的外部因素,那么就会改变他们对失败的无助感。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慢慢改变原有的归因风格,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那些习惯于将学业失败归为外因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客观地分析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常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弱的少数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应激励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念,并引导他们将学业失败由归因于能力转变为归因于努力。
, http://www.100md.com
    (二)认识“自利性归因”,纠正归因偏差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以提高自我价值,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以开脱责任,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在学校情境中,教师往往将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而将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网曝二”中的那位女教师即如此,在全班学生物理学科考试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平行班的情况下,她不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将“消极的结果”归因于学生们的“脑子笨”,以致于用铁棍抽打班上的一个个“猪脑子”男生。为人师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学习任务难、教师不会教、考试时运气不好等。学生的这种心理归因是为了保护其自尊心,是出于自我防御的动机性需要。必须指出,这种心理归因具有自我欺骗的性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学业成败的原因,克服和消除归因偏差,既要看到自身的长处,也要反思自身的不足。
, 百拇医药
    (三)运用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和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归因训练有多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的是强化矫正法。该法利用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通过对学生归因的正负强化,引导学生把失败的稳定—不可控归因,转变为不稳定—可控性归因,以使学生提高成功期望,努力

    学习。

    有人在研究中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对那些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的学生予以引导,明确指出他们的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学生改变了原来的归因倾向,经常在失败时使用努力归因,增强了成功的自信心并坚持努力学习。国内外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

    效性。

    教师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言语的反馈和奖罚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教育局,安庆,24600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吴祚稳)
上一页1 2